魏连
随着最近国内部分学校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日本中小学生的午餐制度被一些网友刷屏了,许多人陷入沉思。
借鉴别国有益的一些做法,确实有助于更好地捍卫国内学校食品安全。营养、安全兼具教育功能的午餐制度的确让国人羡慕,但中国目前有條件直接照搬吗?
笔者从小学到大学本科一直在中国就读,现于日本留学,不久前因就读的语言学校和日本某小学举办交流活动而体验了一次日本小学的午餐,想简单介绍一下日本小学的就餐情况,并谈谈自己切实体验的感想。
从餐前准备到餐后打扫结束,整个午餐时间约半小时。与国内的午餐制度相比,日本体现出的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学生全程参与
从餐前的准备到餐后的打扫,日本的中小学普遍做法是学生全程参与其中。
相比国内的集中食堂,日本是直接在教室就餐的,加上每个班级人数不多,几乎每个学生都需参与其中。厨房把饭做好后,直接由餐车分送到各个班级。餐车还没进教室门,孩子们就迎了出来。进了教室,发现原本规矩的上课教室已经被重新摆放的课桌布置成小型的餐厅了。黑板前面由两张课桌并排拼在一起作为布菜台,剩下的16张课桌每8张拼成一张长桌作为餐桌。当老师把比较沉重的饭菜从餐车挪到布菜台上后,孩子们也自觉地把餐车上的餐具分放到上面,按大小碗分摞摆放整齐。摆放好餐具和饭菜,孩子们自觉排成一列,由老师逐一分发午餐。吃完后,孩子们有秩序地将餐具分类整理好,等待厨房职员推着餐车把餐具回收后,有的孩子挪桌椅,有的孩子打扫,很快就将教室恢复成原本正常上课的模样。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特意吩咐,只是时不时搭把手。据该班级的老师介绍,日本的学校并不会请专门的保洁人员,基本上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的。打扫前,老师还会认真介绍打扫工具的使用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清洁意识。
与之相比,中国设置的集中食堂,同一时间整个学校的学生聚到一起。由于人数众多,绝对不可能让每个人参与其中。假如模仿日本在教室就餐,考虑到目前国内的小学生相较于日本的小学生在学业上负担重得多,课桌上长年累月摆放各种书本,难以便利地转换成临时餐厅。另外,不管是国内学校还是家长们对低龄学生参与到各种课本学习以外的事项总存在着对于未知风险的恐惧。由于费时费力且对动手能力等观念认知的不一致,长久或大面积推广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
切身体验
对食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日本中小学多采用切身体验的方式。
日本的多数学校有个特色,就是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班级的菜地。我参观的学校划出的菜地并不大,每块菜地6平方米左右,种着各种时令的蔬菜。显然这并不是为了解决食材的来源。据老师介绍,学校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食物生产的过程,从而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比如,老师会指导学生播种稻子,观察生长过程。稻子成熟后,还会指导学生收割,去皮,最后洗净,煮熟做成饭团。
学生通过这样切身体验的方式更能理解珍惜食物的来之不易和不浪费的含义,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我所就餐的班级一共16名小学生,没有一名剩菜剩饭的。不仅是学校,在日本一年的生活,我也切身感受到日本人对粮食的珍惜。在外就餐,几乎所有的日本餐厅都不提供打包服务,因为几乎不会出现剩菜剩饭的情况。
相比之下,中国从小的教育也都在灌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遏制浪费粮食的恶习。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为什么在中国珍惜食物的观念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呢?这是因为仅仅是灌输思想是不够的,尤其对小学等低龄的小孩来说,有研究证明,孩子不同于大人习惯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事物,更多是通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最直接的体验来感知世界的。也就是说,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所代表的词义,并不代表就真的能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因此通过切身体验的方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很有必要。这种理念也贯彻到饭后的垃圾分类中,喝完的盒装牛奶,日本小学生会自觉把纸盒冲洗干净并拆开叠好,吸管属于塑料另行分类放置。可见日本人的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和推广,学校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法律保障
对于中小学生的午餐的营养和安全两大基本诉求,在日本均有法律作为保障。
据该学校老师介绍并结合我后来的查证,在1954年,日本国会就颁布了“学生给食法”,规定日本的中小学校,凡学生数在600名以上的,都配备专职营养师。营养师要求至少是大学专科毕业,毕业后须经过两年培训,方有资格上岗。另外,文部省专门颁布的《学校给食的卫生管理标准》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细致到具体的操作步骤。比如要求所有饭菜都必须在75℃以上高温煮1分钟以上。吃饭前两小时才能做菜,以防止蔬菜变颜色,影响食欲。同时,文部省还规定营养师及食堂配餐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懂得营养午餐卫生管理的要求,严格按卫生管理的要求进行操作。
当天我们吃的一共三菜一汤,一盆猪肉和蔬菜的混炒、一盆炸鸡块、一盆清炒茄子,还有一桶大酱汤。整体菜式特别清淡,清淡到看不到丁点油花,连炸鸡块也不是油光锃亮的,而是泛着亚光,似乎在厨房已经沥干了油。听老师介绍,每天的食谱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是有刻意在控制脂肪的摄入。吃起来,明显感觉到用的调料少,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我们前往交流的留学生饭菜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从校长办公室领了之后去到各个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吃的。在我们去领午餐的时候,校长已经在吃了。事后才知道这也是法律规定的校长试吃制度。同样是为了保证午餐的安全。
综上所述,日本的午餐制度目前已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不仅仅是停留在午餐的营养和安全的基础环节,而是发展为将就餐行为延展开,从食物如何产生到如何制作,以及整个过程中贯穿的清洁环节,通过全盘分析,创造出可以对学生进行切身教育的条件。显然中国的校园午餐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发展到相同的成熟阶段。但安全和营养两大基本诉求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办学的趋势下,由国家制定更健全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此类基本需求是改善现状最关键的第一步。
(本组文章摘自《民生周刊》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