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题目一]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關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题目二]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讨论
薛泽宇
北京卷沿袭往年的命题作文及“二选一”的形式。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区分“以……为话题”和“以……为题”,以及“议论文”“记叙文”的文体要求,严格按照要求作文。对于题目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关键还是回归材料,升华材料。
题一,关键词是“文明”“韧性”,可从中华文明的坚韧性、包容性、互通性人手,联系史实、时事及文明互鉴的现状和必要性。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为落脚点,更可联系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相关讲话,使论点清晰,论据有序。如此,则更上一层楼。
题二,可供切入的点就较多了:2019可以是象征青春与活力的绿色——它是五四运动100周年:2019可以是代表爱国与奋斗的红色——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2019可以是寓意梦想与明天的蓝色——它是全面迈向小康生活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赋予……哪一种色彩”。注重审题,方可不败。
杨杏泽
北京卷从命题形式上看,跟往年一样是给定题目的,所以考生更应把握好材料的内容。
题一。材料的第1句给出了韧性的定义,第2句则点明了写作的范围是中华文明,第3、4句说明韧性的重要。写作时,需要有丰富的例子来论证中心。
题二。色彩可以说是一个形象化的词语,在这里代表某种精神。鉴于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可以赋予它红色——爱国。考虑时代主题,比如环境保护,可以赋予它绿色或蓝色。也可以不局限于一种颜色,赋予它万紫千红。
朱弈君
我谈谈题一。材料给出“韧”的意思是:柔软坚实,不易折断。而中华文明正具有“韧”的特点。关键词是“中华文明”与“韧性”。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要求我们认真感受生活并有相应积累,题中也给出提示——“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前四者考查我们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后两者则要求我们观察并认真感悟生活,写作时可以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论证,也可以综合论述,从中找出有关“韧性”的部分进行串联,论证“韧性”对保护并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材料中提示“历经风雨”与“关键时刻”。重点论证文明的“韧性”在这些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回到现实,在“伟大复兴”的节点,青年人承担继承和发扬文明的重任时,究竟该如何落实并继续加强这份韧性。
坚实与柔软是一对反义词。但又统一于“韧性”之中,写作时可以选取“进与退”“开放与保守”“包容与摒弃”“传承与创新”等一些范畴来对它进行具体化解读,以免抽象空洞。但在具体展开时,要谨防偏离题意。
周一诺
我谈谈题二。单从题目上看。似乎写什么颜色都可以。但细读作文题中的提示性文字,“五四运动”“共和国70华诞”等,其实暗含要求。在文章中,我们的身份是在“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这点尤为关键。2019年,是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日益受到国际瞩目的一年;2019年,是中国缅怀熠熠生辉的过往,“迈步从头越”的一年;2019年,是中国科技转型升级。5G技术引领世界的一年……联想到这些。很容易想到的是“红色”。但我们也可以拓宽思路。比如蓝色,象征中国发展前景广阔,我们的人生之路遥远漫长;比如黄色,象征“一带一路”在漫漫沙漠、戈壁中续写辉煌……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写暗色系,如“灰”“黑”之类。难以出彩。
这是个大主题,再看写作要求。文体确定是记叙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明确表达的主题。在选材时应把握好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尽可能写日常生活中的事,可以是在迷茫时刻听到国家谱写历史新篇章的好消息,可以是看到某个名人或者社会新发展而更坚定自己的梦想之路。从日常生活写起。不仅容易抒发感情,而且也能避免泛泛而谈,避免写得大而空。同时切忌写成流水账。何处浓墨渲染,何处一笔带过,都要心中有数。
名师点评
羊刚老师
北京卷作文题给人的印象历来是“大而正”,今年依然如此。内容方面多为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全球眼光,形式方面常常是命题作文、指定文体、二选其一。一篇议论文,着重考查逻辑思维,一篇记叙文,着重考查形象思维。以让不同思维优势的考生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各得其所。任选其一且指定文体。与只有一题却不限文体两种命题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对引导中学写作教学,全面训练各种表达方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展更具力度。北京卷的这个特点,同学们都感受到了。
临场写作起于审题,而审题的高境界是不但能审出不能写什么、不能怎么写。以避免偏题跑题,而且能审出写作的思路,能拓展写作的空间。我们以第一题为例来加以体会。
议论文审题构思的第一要务是要明确“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话题是什么。这一题是命题作文,标题就是话题。但这个话题需要分析才能真正明确。“文明的韧性”是偏正短语,“文明”为偏,“韧性”为正,两者是一个整体。“韧性”,具象,好懂,而且试题上还有说明。“文明”,跟“文化”等词语一样,抽象,不太好把握。词典上对“文明”的基本解释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将这个解释跟题目中的“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对照起来读,可知题目中的“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是特指精神财富中的“‘韧’的精神”。
其次,要确定观点是什么。材料中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是材料的最终落脚点,明白了这一点,至少能得出一个保证不离题的观点:要传承中华民族的坚韧的精神。
从哪个角度去展开论证?题目也提示了可供选择的6个角度,根据自己素材积累的情况,择其一二即可。那么,怎么去展开论证呢?也可以从题目中获得启发:
1.文明的韧性有什么特征?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
2.文明的韧性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有什么作用、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意义?
3.失去文明的韧性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1)世界局势。(2)民族复兴的使命。(3)国人(特别是青年)的现状。……
5.怎样激发出文明的韧性?青年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写这种“大而正”的题目,一般取“大我”的立场比较恰当。即作者要站定“一代人”中的一员(新时代新青年的代言人)的立场。几位同学对此体会都比较深,能自觉应和时代最强音,这是好事。不過,也要看到,我们虽然是一代人的代言者,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是有个性的,写作中表现个性才是最可贵的。个性一定是具体的,写具体就是写出个性的必要条件,比如朱弈君同学说,写作中可以选取“进与退”“开放与保守”“包容与摒弃”“传承与创新”等一些范畴来对它进行具体化解读,如果真做到了,就一定会显得与众不同。
“2019的色彩”一题的审题构思,周一诺同学谈得很不错。我再补充几点:
1.描述一个年代的色彩,其实是写这个年代带给你的心理感受。
2.色彩可能是单一的,更可能是多样的。
3.你看到什么色彩,跟你的眼光有关,还跟你的作为有关。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