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硝烟四起、群雄并立的时代。2500多年前的齐国出现了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天下贤达人士近千人汇聚于此,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说在那里产生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与碰撞。部分文化学者认为,稷下学宫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
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整个国家前景晦暗不明的时刻,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诞生了。北洋大学参照哈佛、耶鲁大学进行课程、专业设置,并选送了部分优秀学生去海外留学,马寅初、刘瑞恒、钱永铭等一大批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才从北洋大学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等教育学府,大学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风雨飘摇的年代,大学成为一个国家的希望,从那里走出的一个个学子,为救国图存播撒下活力的种子。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学成为一个国家的助推器,一批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挥洒热血。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新时代,大学更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都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梦人”,他们将和全世界的人才同台竞技,一展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大学,应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应该从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中寻找答案。(执笔/郭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