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芬
说好的七点停电,很准时地停了。
同学们纷纷拿出照明工具———清一色的充电小台灯。看着在温暖灯光下认真背书的孩子们,我感慨万千,思绪不由得飞回到二十多年前……
在我小学四年级之前,电灯还没有普及,蜡烛又太贵,粗点的要一毛钱一支,所以我们带的大多是煤油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那会儿的早自习是从五点开始的。那时候,上小学的孩子,大冬天的起早上自习,也并没有觉得苦,家长们也没有人去找学校要求减负。记忆中,每天早晨一到学校,班主任老师总是在教室给我们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她留着短发坐在炉子边,温暖的样子像妈妈。
那时候,我点着爷爷给我做的煤油灯,灯芯如豆,晕黄的光,一点点地蔓延开来,把教室装点得就像家一样,接着便是琅琅的读书声。我的煤油灯瓶子是用咖啡色去痛片药瓶子做的,比其他同学的油灯储存的油要多,他们大多是墨水瓶做的。还有煤油不够用的同学跟我借过煤油呢,后来也没再还,留下的是回忆满满。
我们小学的学校是个古庙,名字我也还记得,叫“多宝山府君庙”。既然是庙,就免不了供有神仙,可惜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砸了。我們的教室正是庙的正殿。有一天早上,我们四五个同学去得早了,外面呼呼地刮着风,教室门“啪”的一下就被吹开了,我们的小煤油灯也被吹灭了,有个调皮的家伙大喊了一句:有鬼啊!吓得我们哇哇大叫。后来老师问他,他居然信誓旦旦地说,灯灭那会儿他是真的看到一个很大的黑影从门口飘过的。回家后,我和爷爷描述这件事时依然心有余悸,爷爷用粗糙的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鬼怕秀才,闺女以后要当秀才哟!”尽管爷爷这么说,可这却一直是我童年的阴影,后来再也没敢早去过学校。
读中学的时候,电灯是有了,但有时间限制,到点开,到点关。那会儿的孩子比今天的孩子可勤奋多了,朝五晚九是必须的,所以来学校的时候,书包里都会带着一包蜡烛。我们成年后同学聚会,还居然流传出一个关于我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北风呼呼刮着的寒夜,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都进入了梦乡,只有老马还在挑灯夜战,蜡烛点完了,就把炉子里的红炭用火柱捅下来,就着微光继续。我笑着对大家说,那晚我读的其实是一本小说,哈哈。
现在,停电的时候已经很少了,一年也许会有那么一两天,还要提前通知。上周我家所在的片区停电,就是晃了会儿手机的功夫就来了。
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不用被煤油熏,女孩子们不用担心被蜡烛燎了刘海,男孩子不会担心熏出两个黑鼻孔。都赶上了好时候了啊!
我想对学生说:努力吧,孩子们,春光多好!
(作者单位:襄垣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