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视角下的历史学科活动探索

2019-09-10 07:22王胜群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蔡锷岳麓山显性

王胜群

“默会知识论”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M. Planyi)于1958年提出,并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关于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可用字符、图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存储表达。“默会知识”则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1]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会力,一种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其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知识理解和运用。默会知识论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研究发现默会知识因素正是以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忽略的知识类型,而这部分知识对于学习的展开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校历史教研组十分重视用默会理论指导教学活动。

一、活动提出及培养目标

活动的提出:第一,岳麓山是湖南的文化名山,历史宝库。近代以来无数湖湘志士用刚毅的肩臂推动着沉疴的古老中华步履蹒跚地前行。岳麓山是“一册辛亥英烈传,一卷中国近代史,一曲名族正气歌”。硝烟已冷,碑石孤寂,遗忘执着,但历史不能失语,带领学生去读好这部近代史,唱响这首正气歌是历史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第二,历史学科活动是历史常規课程的有益补充。学科活动的“主体性、开放性、探索性”与常规课堂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育人价值。第三,开展这一活动符合初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每年一月份我校初二学生正好完成《中国近代历史》和“湖南乡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和岳麓山上重要的文物古迹有了初步了解,这为学科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而如何深入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并用微视频的形式将其准确、生动、新颖地表达出来,除了需要显性知识的支撑,还需要对默会知识的唤起。基础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体默会知识主要由世界图景、准则、信念和科学思维方式等组成,它的发展主要分为前语言阶段与语言阶段,而后者的获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个体显性知识得到逐步发展之时,其默会知识也会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化。[2]初二学生的历史等学科显性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可在其性格特征、激情困惑、成长经历等的共同作用下,从纷繁复杂的资源和信息中去捕捉、分析、比较、鉴别、判断、预期、取舍、修正默会知识,即重塑和提高自身世界图景、准则、信念和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目标:1.了解与岳麓山近代历史遗迹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在研读史料和考察历史遗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实证精神。2.培养学生复原历史语境,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3.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历史潮流和湖湘群众对潮流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身为湖湘儿女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活动实施

活动要求初二(2017级)全体学生参加,以团队为单位分五步进行,其结果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现以表格的方式将活动实施流程梳理如下:

三、活动作品评析

此次(2017级)活动一共收到微视频作品136个,根据班级推荐和教师评审,共有19个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0个。笔者对19个获奖作品进行了详细研读,并在默会视角下对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评析。

案例一:《蔡锷——中华民国国葬第一人》(二等奖作品)作品没有采用罗列知识的方式介绍蔡锷将军和蔡锷墓,其精妙之处在于它用三个人物的三句话串起了整个作品,第一句是小凤仙含情脉脉的唱词“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第二句是1916年蔡锷北上讨袁时的铮铮誓言“如果胜利则功成身退,不争个人名誉地位;如果失败则献身祖国,准备牺牲”;第三句则是蔡锷下葬时其老师梁启超的沉痛呼唤“不死的蔡公啊,请你把你的精神变作百千万亿化身,永远住在我们青年心坎里头。”作品借用三句款款深情的言语反衬铁骨柔肠的蔡将军和壮怀激烈的战火年代。作品中蔡锷墓的基本情况和蔡锷将军的生平事迹属于显性知识,而作品的巧妙构思和逻辑编排属于默会知识被调动后的创造构建,而这正是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得到的。因此,历史学科活动过程是默会知识被激活过程。

案例二:《探访汉阳阵亡将士墓》(一等奖作品)内容简介:1.介绍墓葬所在位置及基本状况。2.介绍墓葬的由来。3.介绍墓葬在文革中受损的情况及后期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并呼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4.致敬无名英雄,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评析:作品并非简单的知识铺陈,而是从为何在湖南岳麓山出现汉阳阵亡将士墓碑切入,以为何选择这群无名英雄的墓葬作为考察对象收尾,微视频以八个胸前佩戴白花的少年向无名英雄深深鞠躬,屏幕上徐徐升起18个字“文物虽有等级,我们对英雄的敬畏不分等级”作为情感升华。学生的探究从外在浅层关注入手,进而将默会因素如:个人体验,个体感知、情感价值投入到探究对象之中,最终获得对象和主体融合为一体的的境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可以看出整个活动是一个知识与情感,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互动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都在得到检验、重组、解构、建构、内化、外显。因此,历史学科活动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不断更新、深化的过程。

案例三:《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特等奖作品)作品用长沙保卫战前师长方先觉写给妻子的遗书切入,按时间顺序将岳麓山上的抗战遗址串联起来,作品的最后邀请了亲眼见证岳麓山的炮火、抗争、胜利、沦陷的肖国华老人来到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公墓前做了一段口述史,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和平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当同学们站在烈士墓碑前高喊出“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民族复兴,我辈责任”,不觉让人潸然泪下。评析:作品跨时光阻隔,经由某种角度的回溯、求证、梳理,拼接出这座名山的烽火岁月,精准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现场有很强的带入感,是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是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文化。作品中唯物史观是统领,时空观念是基本条件,史料实证是基础和工具,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过程,家国情怀是归宿。这部微视频作品正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全面体现,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更多体现为显性知识,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家国情怀则更多体现为默会知识。因此,一次成功的学科活动还是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相协同的成果。

四、默会视角下的活动成果分析

1.活动关注了学生的默会知识。教师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默会知识的存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性,另一方面充分重视默会潜能的挖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制作微视频、撰写反思等手段将默会知识显性化和内化,从而获得知识中有价值的内核。

2.活动尊重了学生默会知识的差异性。受默会因素影响,不同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相同知识理解并不会完全一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一样。活动中不同学生会展现不同的擅长之处,也会暴露不同的困惑问题。指导老师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每一部作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和个体学生的薄弱环节的关注,通过沟通、指导,补弱培优,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活动激活了学生的默会思维。活动将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合作情境、探究情境之中,这种环境刺激学生神入其中,探索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体会纷繁复杂的人物情感,感受恢弘壮阔的历史瞬间。让学生的默会知识通过具体问题外显出来,其具体方式是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审视,他人经验的模仿进行再建构,进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作品优化。

4.活动实现了教师示范身教。指导老师全面参与到活动当中,跟学生一同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文案、录制剪辑视频,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实际操作,获得初步直觉把握,再调动自身“个体协同因素”,经自身默会、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的认知,运用到实际活动中,促成教师默会知识的共享。

通过观看学生作品、阅读活动心得,分析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此次学科活动立足学科、立足学情、立足乡土历史,很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这是对“默会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注释】

[1]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5期。

[2]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南京师范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42-53页。

猜你喜欢
蔡锷岳麓山显性
岳麓山之魅
春风又绿岳麓山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最美岳麓山
爱晚亭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