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减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少开会。对此,各级不仅严格规定会议召开的程序,还会统计。不过年底了,这项工作要赶进度、那项工作要挽总收尾、还有一些工作要好好总结,“各种会议慢慢就又多起来了。”一名基层干部告诉笔者,如今年底的会与往年年底的会,还是有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大会少了,小会不见少,临时会议多了。”
大会多了很好理解,减负指标中统计的会议数量,基本都是大会。小会呢,“多是协调会、部门内部会”。对于小会变多,这名干部出人意料地表示“理解”。他认为,必要的会议还是需要的,“很多事情需要在会上协调、推动,不然很难得一时让那么多部门的人聚在一起。”也正因为是协调会,所以多是临时召开。
话音刚落,这名基层干部又补了一句:“效率提高不多”。
细问之下,原因在于很多小会被开成了大会。“按理说,这种小会都奔着实质内容开的,重点不在形式,也不需要那么多陪会的。但很多时候,小会也开虚了,说半天没一个结论。”这样的会议,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在这名干部看来,这种形式化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可以让所有的决策都以集体决策的形式出现,并让決策过程有备案可查。“所以说到底,还是在规避责任。”在这种规避责任的思想主导下,基层减负慢慢就成为一场“数字游戏”,而不是着眼于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其结果就是,看似会议、检查少了,但并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干好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