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爱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充分研究学生,从教学本质出发,不断优化课堂,寻找更利于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升课堂质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课堂更有品质。
一、缘起困惑,反思课堂现状
从教初期,我常常很困惑,面对教材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自认为简单的例题和习题,分分钟搞定。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的一节《估算》后,佩服得五体投地,看似简单的环节,经过吴老师的加工和处理,整个课堂浑然一体,自然流畅,好似一出戏,吴老师就是这出戏的导演,孩子们的语言组织、思维进展、能力提升等等尽在掌控。为了少走弯路,把别人课堂上精彩纷呈的设计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但事与愿违,课堂却精彩不起来。生搬硬套的课堂索然无味,教师唱着独角戏,学生似懂非懂,课堂毫无效率可言。
二、追问路径,调整课堂方向
都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堂也是如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教育适合学生,让课堂适合学生,让教学适时发生才是推动师生发展的路径。课堂上如何能保持住学生活跃的思维,又不让他们浮想联翩?如何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又不形同虚设?如何能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面对一系列问题,不是一节课、一个人、一个方案能轻松解决的。我带着困惑、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请教经验人士、走进名师课堂、开展教研活动、阅读专业书籍……逐渐,教材意图越来越清晰了,学生动态越来越了解了,教学内容越来越丰满了,课堂方向越来越明确了……
三、践行思路,提升课堂品质
(一)找准生长点,顺势而为,让课堂更驱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似乎早有认识,大多同学都能看图说出图形的名称。如果只满足于此,这节课只停留在一些浅表性的认知,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不能比较清晰地辨别,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无法完成。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也无法用规范的语言解释清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备课过程,教师及时了解知识点前后之间的衔接以及学情现状用多个学生感兴趣、易操作的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面从体出”“面在体上”“面回体去”的过程,通过找一找、变一变、连一连、涂一涂、做一做等多个环节不断夯实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平面图形之间的变化。当学生看到一个长方形的面从长方体上分离出来的时候,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关系不言而喻;当学生看到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时,他们的异同能够清晰表达;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铺平后变成一个长方形,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悄悄根植到了学生的心中……看似简单的操作环节,可见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和融合。从“面从体出”“面在体上”“面回体去”三个主要过程,均能将学生发展的放在首位,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比较与识别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把学生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撬动着力点,巧妙调整,让课堂更生动
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多边形》一课教学中,学生在用小棒搭多边形时,面对“搭一个六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呢?”这样的问题有点迷糊和不解。六边形需要六根小棒,为什么还要问至少呢?面对这样的困惑,如何寻找合适的着力点?剖析教材和学情,调整教学模块,将问题进行调整。给你6根小棒,你能搭出几边形?开放的问题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此不疲地寻找多种情况,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学生思维敏捷,多个小棒搭一条边的难点迎刃而解。适时追问:6根小棒最多可以搭出几边形呢?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有理有据。简单的问题调整,却是孩子不一样的操作、体验、感悟和建构的过程。
(三)打通连接点,融会贯通,让课堂更灵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把教材中例1的内容通过游戏来完成,学生对每组图形之间的转化基本没有障碍,可以轻松解决,唤醒学生对图形等积变换的思想方法的了解,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在面积探讨的过程中,通过围一围、比一比、推一推等环节,学生使用同样的材料(两根10厘米、两根8厘米的小棒),围出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周长相等)和不同点(面积是否相等)。从而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它们的面积。预设1:有学生可能认为它们的面积相等,因为用来围的材料都是相同的。预设2:也有可能出现因为形状不同,面积就不同的想法。
通过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形演示,讓学生清晰、真实地感觉到形状改变,面积逐步变化的过程,并产生了一直拉下去面积会变成零的极限思想。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自觉地纠正因为边相等面积就相等的错误想法,真切地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会带来面积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下面的公式探究奠定一定的思维基础和动机,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什么相关联,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会有什么异同呢?”从而自然引发学生想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四)放眼延伸点,整体建构,让课堂更流动
数学学科系统性强,每个新知都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如何化新为旧,让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和建构。让课堂成为流动的课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这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知识点。不只是纯粹让学生机械记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如果能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促使学生对三维的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再生,能够搭建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推理、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充分研究学生,从教学目标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表达数学思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的领悟能力,从而逐步做到触类旁通。
四、发展能力,追求课堂品质
数学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才是真正的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每一节数学课中做到能够有意识、有措施、有落实地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追求有品质的课堂,让学生在再迁移、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五、注重学科特色,提高课堂品质
(一)运用数学任务设计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场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数学学科特色的挖掘,根据数学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困惑,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阻碍。数学教师在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时,可以通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使数学学习变得更为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课堂任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任务小组,并通过小组成员的民主选举,选择出一位同学作为组长。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数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数学任务进行求解和总结,并在课堂中将小组结论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布置一道数学任务,题目为有一个五位数,万位上的数字既不能是合数,也不能是质数。百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数字,其他位置上的数字都是零,求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在面对这样一道数学任务时,会通过小组成员的集思广益来寻求解题思路。通过已知条件可知万位上的数字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那么学生可以通过列出质数和合数,运用排除法进行万位数字的确定。根据数学定义,质数是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并且因数只有1和它自身,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那么,十以内的非零数则为2、3、5、7四个数。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合数的定义是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那么十以内的合数则为4、6、8、9,因此可以判断万位的数字为1。百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合数即为4。各位上为最大的一位自然数,而一位的自然数则是从1到9的数字,那么可以推断出个位的数字为9。通过小组分析,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解题思路讲给教师和同学。通过这种数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学科,教师在讲解数学例题后,学生往往不能够通过语言内容的获得直接掌握教学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发散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在讲到数学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带有趣味性和发散性特点的故事内容引申出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校园中的那棵大杨树上落了10只小麻雀,如果有个同学很淘气,用弹弓打到了一只小麻雀,那么同学们算一算现在大杨树上还有几只小麻雀。这道数学问题如果通过传统的数学计算方式来思考,学生则会回答还剩9只。但是如果参考生活实践来思考,答案则会出现不同。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一只都没有了,因为其他的小麻雀都被吓跑了。”而有的同学则会说:“还剩一只啊,就是那只被淘气的同学打到的小麻雀,因为受伤了,所以没有办法飞走了。”通过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不要马上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要引导其他学生一同进行深入的数学分析,从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這种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启发学生从事物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到数学世界的趣味性,改变传统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枯燥、单调等看法。由于不同的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数学领域的向往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由于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数学学科的这一优势,将数学课堂与生活内容进行融合,从而不但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技巧。例如,小学生的简便计算方法也可以有效应用于生活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买东西和找零钱等事件的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计算。通过上述数学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思考意识,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气氛更加轻松,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