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摘要:《太阳》《松鼠》两篇课文,从文体看是说明文,从单元构成看是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妨整体架构,实施精读课文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是:基于原有认知,找准学习起点;紧扣教材内容,做好文本解读;课时整体架构,教学指向表达。
关键词:学情把握文本解读整体架构指向表达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五个板块构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应该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吻合的,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目标也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既然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高度集中,教师不妨整体架构,实施精读课文的“一体化”教学。
一、基于原有认知,找准学习起点
这一届五年级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对说明方法也不是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如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恐龙》等,四年级的《天安门广场》《雾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
在这些说明文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常用的说明方法。如“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短短两句话就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雷龙和梁龙的特点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同时,学生对于说明文常用的表达方式——科普性的文字和趣味化的表达——有了初步的感知。如“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人读后对于雾凇的形成原因有了准确的认知。再如“‘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着,‘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气象卫星还想说下去,可是话音早给台风的怒吼声打断了。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可他哪里知道,气象卫星站设在离地面300千米的高空,他再蹦跳也不管用”,通过台风和气象卫星的对话,采用科普童话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写出二者的特点及其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紧扣教材内容,做好文本解读
《太阳》《松鼠》两篇课文,从文体看是说明文;从单元构成看是“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
《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的特点;第二部分讲述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让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变得可感;在讲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从与万物生长的直接联系,写到与气象变化、预防疾病的间接联系,最后归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让说明文也有了温情。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松鼠的外形;第二部分描写松鼠的习性。在介绍松鼠的外形特征时,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描述了它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尤其是“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等描写,把一只漂亮、可爱的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介绍松鼠的习性时,作者细致描述了它的活动、觅食、搭窝和繁殖四个方面的特点,让松鼠乖巧与驯良的特点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
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让学生领会说明文多样的语言风格,如《太阳》的语言平实、《松鼠》的语言活泼;二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如了解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有多大、太阳有多热,知悉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三是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课时整体架构,教学指向表达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孤篇教学、每篇教两课时匀速推进的惯性,尝试进行如下整体设计与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初读两篇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内容,提取纲要信息。
第二课时:精读《太阳》一文,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妙处。
第三课时:精读《松鼠》一文,对比《太阳》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课时:根据“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性学习。
具体而言,课前,设计“前置性小研究”,分为“通读课文”“关注内容”“关注表达”三个板块,让学生根据要求做好两篇课文的预习。
第一课时,围绕小研究单,落实识字写字、初读感知、理清文脉、把握大意等基本任务。
第二课时,精读《太阳》一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妙处。如说明太阳的特点时,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发现关于太阳的数字都很大,且多半是约数,很难想象。于是,作者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使太阳这样熟悉而陌生的事物逐渐给人留下清晰而准确的印象。在学习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的内容时,重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联系,并在明晰太阳对人类及万事万物的巨大贡献中,对太阳怀有一种感恩之情。
第三课时,精读《松鼠》一文,运用四次与《太阳》的对比学习,达成四个目标:“一比”学习整合信息,“二比”感受语言风格,“三比”品析具体描写,“四比”观照读者意识。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分条列出松鼠的有关信息后,回顾《太阳》一文,学习整合归纳,得出本文是围绕松鼠的外形与习性两方面来写的;其次,互文比较,通过朗读,初步感受《松鼠》一文生动有趣的表达;再次,紧扣语言文字比较,品析松鼠的特点及其细致的描写;最后,与《太阳》以及百科全书中关于松鼠的资料进行比较,体会写作应有读者意识。
第四课时,根据“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要求,学习迁移两篇精读课文的写法,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个事物,并尝试将《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陪伴两位教师反复试教、一路研课的过程中,收获是实实在在的。基于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架构,我觉得更加清晰了几点认识。一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二是基础性教学目标与发展性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任务,如识字、写字、读书必须要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破译文字背后的密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之功。三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二者不是厚此薄彼,更不能非此即彼,而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应该说在一定程度扭转了多年来人们对于语文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的诟病。曾经迷迷糊糊一大片,现在清清楚楚几条线。这一条条线,不是把学生划得“遍体鳞伤”,而是幻化为一根根飘逸的羽毛,为他们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
另外,關于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我还产生了一点新奇的想法:《松鼠》与《太阳》可否互换说明方法?答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背后的思考是什么,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其实对应的是“主体意识”与“方法意识”。太阳只可远观,熟悉而陌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显得严谨清楚;松鼠则具体可感,但很少见,抓住鲜明特点形象说明显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学完《太阳》之后,如果利用百科全书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松鼠》,似乎是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解剖”一般,不忍想象!写给谁看?这其实关乎的是“读者意识”。一是为自己写作的“自己”,二是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针对作者而言,写作是他们当时的表达需要;针对小学生而言,也许这两篇课文采取这样两种风格介绍再适切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