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逆向思维训练和巧设悬念的思考

2019-09-10 07:22齐元仁宋诚海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逆向悬念设置

齐元仁 宋诚海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使人能幸福地生活。一个人有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生活、工作和学习成效,从而影响到其生活的幸福感。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最直接的作用。笔者对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和逆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感悟,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到“飞蛾扑火”,人们更多的理解是“自取灭亡,自不量力”,而且人们在应用这个词时也多以“贬义”用之。但是,教育名家叶圣陶在教“飞蛾扑火”时却给其赋予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怕牺牲,舍生取义,追求光明”等褒义的解释,令学生打破了常规思维的束缚,立新创意,起到了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叶圣陶的做法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但反思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师按照教材“定音”,讓学生弹琴,且规定不得跑调,这么做难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新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这一局面,但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却使得教师不敢放手,更多的时候还在进行着“定音-弹琴式”的教学,这样的教育就好比要硬生生地折断正欲展翅高飞的大雁的翅膀,使美丽的大雁只能在地上慢慢地行走,禁锢了学生美好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教师定音学生弹琴的教学思维定式,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真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终身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摆脱常规思维的羁绊,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之”,将学生的灵感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避免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令学生陷入思维的死角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在教学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学生容易陷入思维死角,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这样往往会使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逆向思维可以铲除禁锢学生思维的篱笆,让学生海阔天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逆向思维不是乱发议论,必须要做到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说服力。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发展潜力,活跃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拓学生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时,要多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不”,在教学中可适当选一些答案不为一的练习,进行辅导训练,启发学生的思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必要时可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让学生学会“从迷宫出口看迷宫”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一次听课中,授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时,设置了一个悬念。刚开始学生还比较积极地去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教师始终说不对。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渐渐地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兴趣,结果教师无法收场,最后只好自己说出了答案。课后我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后认为,课堂设置悬念是为了吸引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在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结果是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相声演员说相声时,为了吸引观众,往往设置一些悬念,引着观众不断地看下去,最后说出结果,令观众哄堂大笑,演艺界称之为“抖包袱”。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常常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悬念,想以此来制造一个课堂高潮,给学生一个惊喜,但往往事与愿违。问题的关键在于悬念的设置要么有悬无念,让学生一眼看出结果,要么悬念真成了“悬念”,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令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愿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需要悬念,但我们设置的悬念应该像虚掩着的门,让问题的答案“藏”而不露,而且不可把悬念设置为得不出答案的难题,成为解不开的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制造设置悬念的机会来设置悬念,如在新课引入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急切的听课愿望;在新课讲授中层层设置悬念,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给所授内容增加神秘色彩,使学生的思维紧紧绕着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利于课后的预习,且学生会盼着下节课的到来。就像说书人到结束时,总是设置一个悬念给听者,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人胃口,逼着你非听下去不可。教学也像说书一样,通过巧设悬念,令学生跟着你走,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逆向悬念设置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