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庆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为此,我校确立“践行绿色教育,成就幸福人生”办学理念,从“绿色校园、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德育”四个方面构建“绿色教育”体系框架,营造“绿色教育”环境,探索实施“绿色教育”途径及策略,形成“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環境育人”。教育家杜威对环境是这样解读的: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离开了环境也就没有教育。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求真、求善、求美”,依循“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和绿色活动品牌三条主线,分类分层、分区域合理布局,构成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其中所蕴含的要求和道理,逐渐以内隐学习的方式感染学生,并逐步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一)明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思想
我校确立的办学理念是:“践行绿色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绿色”之于教育,寓意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和谐并进;“绿色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倡导“科学与人文并举,个性与规范共存”。“绿色教育”着眼于面向未来,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意志坚定、方法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办学思路是“践行绿色教育理念,创建绿色文化校园,实施绿色人文管理,构建绿色智慧课堂,构筑绿色生态德育,落实绿色教育评价,打造绿色活动品牌,成就快乐幸福人生”,进而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
(二)铸就精神文化,凝聚发展动力
1. 形成主人翁意识
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把学校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彻底消除“学生为老师学习,教师为校长打工”的错误认识,形成“学校的发展是我的神圣职责”的强烈意识,营造“话为学校说,事为学校做,荣誉为学校争”的良好氛围。
2. 打造学习型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治校之本、强校之路。”“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打造绿色师资队伍,学校定位于培养“情智型”教师。学校全方位推进五项工程:“师德工程、读书工程、优质课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采取“建立五种培训制度、搭建研训平台、树立四种意识、做三类型教师”等措施,“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提升体系,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功力。
3. 建设思想型、服务型和实干型领导集体
学校领导集体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和大局意识强的领导队伍;建设一支敢于接触矛盾、善于接触矛盾和善于化解矛盾的领导队伍;建设一支“权力是责任、服务是本分”的领导队伍;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思想、灵活务实、敢为人先”的领导队伍。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自觉以身示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政廉洁,作风民主,严格按照“懂政策、精业务、善管理、会用人、肯带头、能服务”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三个一”:管一条线,带一个典型,抓一项实验。在学校工作中,领导要与教师交心谈心,融洽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增见识长才干,提高政治素质和人格涵养,成为群众信赖的求真务实、团结拼搏、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学校领导要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传播者。
(三)打造人文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手段,以校园美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营造“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无限的美育”;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打造庭院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餐厅文化,把每一面墙体、每一根廊柱、每一层台阶、每一棵花草都建设成道德教育的阵地,形成“每一步都有思考,每一面墙都有文化,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每一幅作品都有品味,每一棵花草都有内涵”的浓厚氛围;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学生个性的校园文化八大系列:校徽、校服、校训、校歌、校操、校刊、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将教书育人的丰富内涵孕育其中,影响激励每个孩子。我们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学校还通过“搭建成长平台,引领教师幸福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建师生社团;家校携手,创建和谐育人环境”,培养“自信自强、志存高远、厚积薄发”的学生。
管理团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在“绿色教育”办学理念有了高起点、高标准的硬件载体之后,更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理念来建设富于人文内涵,体现和谐追求的管理文化。实施绿色管理,就是坚持“多一点软管理,多一点情感管理”的人本管理思想,致力于创建“有文化”的校园,实现 “有温度”的管理,让绿色管理聚人心,进而实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同步发展。
(一)实施“规范、科学、民主”管理
建章立制,实施“规范、科学、民主”管理——抓三项建设(抓目标管理、抓情感管理、抓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校;促三个转变(转变观念、转变态度、转变方法),科学管校;立三种精神(树立团结友爱精神、主人翁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民主管校。
(二)“管理、服务、文化”三育并举
“团结是治校之本。”学校大力创设“宽松、宽容、和谐、民主”的工作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际关系上,倡导民主、平等、宽松、宽容的绿色人际关系;二是在教育科研上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争论,不强求一律;三是在教学管理上,鼓励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四是在质量评价上,不简单地用平均分、及格率、升学率作为主要指标,而是侧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建立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更靠青年教师“发家”的教师立校机制,最大限度地使学校的人才资源配备格局充满活力,也为教师安教、乐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服务型”软管理文化。一是在管理观念上,学校领导从约束监督教师向为师生服务转轨: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二是在管理实践中,学校领导、科级组长、班主任要从“管家型”“保姆型”的低层次管理中解脱出来,努力做专家型的领导、专家型的科级组长、专家型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则要在弹性工作制环境中,从低层次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做“教学有个性,科研有专攻”的学者型教师。
以文化育人。明晰办学理念,铸就精神文化,健全制度文化,构筑物质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构建行为文化,让学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全方位育人。
(三)实施“低重心扁平式”管理模式
学校实施以年级组管理为重心的“113”低重心管理模式,即围绕“一个核心”——以校级管理为核心,分管为条,包组为块,条块结合,协调统管;确立“一个重心”——以年级组为重心,加大年级组管理职能、力度、权限;形成“三个下移”——管理重心到级组、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能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就谈不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命脉之所在,一切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必须落在课堂上,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一)构建绿色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落地,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作支撑。学校顶层设计三级课程,构建自成体系的“绿色课程”(见表1~表3)。
(二)构建绿色教学模式
设计并实施“导(目标引导)—学(自主学习)—探(互动探究)—练(巩固生成)—测(检测达标)”五步教学模式。教师由“临模—入模—出模(创新发展)”,实现“教室”向“学堂”的转化,最终达到“轻负高效”的理想状态。
(三)打造绿色生态课堂
绿色生态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我们要打造“绿色生态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绿色环境,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启用绿色语言,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借助绿色媒介,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我们倡导的绿色德育就是遵从德育工作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等实际情况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教育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比学赶帮,习惯养成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校设计实施了《“争星、夺旗、创规范”方案》,抓常规,重行为训练,周评争星;抓养成,重过程管理,月结夺旗;抓活动,重品德内化,学期总评创规范。“争星、夺旗、创规范方案”的实施让学校形成了健康有序、和谐向上的校风。
(二)读书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本着“精细管理、确保质量,塑造品牌”的宗旨,坚持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手段,极力营造“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育人环境,“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创建“书香校园”。学校成立了“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校领导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着力抓好两个建设:学校建立图书馆、班级建立图书角,学校十万余册图书对所有师生开放;营造书香氛围:学校每学期举行“书香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并在“红领巾广播”中设置“书香心语”“明星档案”栏目;在班级中设立读书活动成果展示栏、书香板报;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制定读书计划,设立“三读”时间(晨间交流读,午间休闲读,睡前放松读),倡导三个共读(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每名学生必备一本“采蜜集”;定期举办“快乐”读书节、“书香飘向你我他”汇报展演、“亲子共读”展演评比、“读书活动汇报展演”“读书活动汇报课”、书香长廊展评、书香班级与读书明星评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与幸福。
(三)家校联动,和谐共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创办家长学校,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建立并完善家长学校的各种制度,采取集中培训和分层次培训、开展自学辅导、建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沙龙等活動,教师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研讨教子之经。在互动中,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方法的转变、能力的提升。另外,学校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让学生走进敬老院、机关单位,走进社区,成立“环保小分队”等,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上述措施,学校现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