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9-09-10 07:22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基地道德过程

社会实践是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以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建立与实施为抓手,探索形成适合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积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打破常规课程界限,打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社会的壁垒,为学生提供道德学习的资源和道德实践的平台,充分开发沈阳地域文化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组建安全普法、国防科技、绿色环保、城市建设、敬老助残、历史名胜、文化风情、行业技能八大类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背景,以学生从学习、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研究主题为基本学习载体,由学生自主选择和编制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道德建构。

学校1~6年级的学生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以年级为单位(一年级学生参观古生物博物馆、二年级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三年级学生参观周恩来故居、四年级学生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五年级学生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六年级学生参观辽宁省科技馆)完成社会实践;下学期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让学生在八大类实践基地中进行个性化的多样选择。

(一)基于问题洞察——目标前置

“疑问和问题”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始。学生有了对事件或人物的疑问,是非善恶等价值性问题才会出现,道德意识的萌芽就会在社会实践的初始阶段产生。而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决定着行为目标是否在实践、感悟、情感等方面能得到达成。

(二)基于材料整合——学习储备

在问题探索之前,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前人的研究经验必然要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会有了研究的延展性与获得感。学生在材料整合和知识储备的过程中,道德选择开始发生,道德情感开始萌动,而材料作为外因对道德动机与道德情感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三)基于科学探索——经验建构

道德生成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道德经验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使道德经验正向或负向生长。道德经验建构的外部环境影响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倾听;二是观察;三是实践操作;四是质疑。倾听与观察是经验构建的生理基础,实践操作是经验构建的实施途径,质疑是经验构建的理性思考,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个实践过程,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才有可能产生。

(四)基于体验感悟——评价再生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认知体验与感悟是同样重要的,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还是一个从理性认识转变为道德态度的过程,即对道德选择的赞同与珍视,这个过程是靠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评价而生成的。所谓评价再生就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认知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其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产生的理性认可,从而使学生内心中本就存在的美好再构而生。

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需要依据社会实践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做出适配性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与确定

在社会实践之始,首先要确定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把提出的问题在学校大主题的框架内加以层次化与序列化的细分。例如带领学生走访“九一八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时,教师可以根据走访的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若干个适合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如“九一八事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张学良是否是民族英雄?”等。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应直指“爱国”这一核心要素。教师将大主题变成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研究的小主题,是社会实践得以实施的重要阶段,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否有意义。

(二)材料的收集与整合

在走访前,学生要针对即将走访的社会实践基地做一次资料收集和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己的小主题范围内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去除无用、冗长的内容,留下可以帮助学习与研究的资料。同时,教师还要召开一次以社会实践基地介绍为主要内容的班会。班会是材料整合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与讨论是材料整合的有效方式。学生经历一个查找、讨论、补充、删减、拨冗、连缀的资料整理与内化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而这种有意义的学习储备是学生积极的情感、態度、价值观得以实现的基础。

(三)走访中的倾听与释疑

在走访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与研究重点进行分散走访,不同的侧重点会产生不同的研究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一听”“二动”“三问”。

“一听”是指听讲解员的介绍,教师应指导学生要有记录的听,将自己不了解的、没查到的,特别感兴趣的记录下来,以备查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抓重点听,在班会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重点,遇到这样的讲解要特别的注意。再次,要求学生在思考中听,要边听边想边思考,在思考中有什么样的感悟,又触发了什么样的生成点与延展点。

“二动”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手操作是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的重点,根据不同基地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在印刷厂,学生可以在工人叔叔的指导下试着排版、装纸、印刷与装订;在科技馆,学生可以做一系列的科技实验与科技体验活动;在古生物博物馆,学生可以做一个古生物化石的模型解剖。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体验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指导,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得到体验。

“三问”是释疑解惑,学生要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追问。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帮助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难以辨别的时候,帮助他们进行道德选择,发现他们本就存在的美好品质。

(四)成果的整理与呈现

成果的整理与呈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对走访内容的评价而进行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道德指向,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态度,而实践报告、思维导图、访后日记等是这种体验感悟与道德指向的最为外显的基本形式。

总之,社会实践应该从课程的角度关注学生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关注学生道德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序列化发展,关注学生核心道德品质的建构与生成。我们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本就存在的正确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实践中折射出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炽热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基地道德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跟踪导练(五)(2)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道德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