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克凡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必需的计算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对小学阶段的估算教学,要把其同精算教学同等对待,而不能厚此薄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计算教学中的口算、精算慎重其事,却忽略了计算中的估算教学,出现对估算教学等闲视之的现象。久而久之,削弱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因材施教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呢?下面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段(1)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21页例题9的内容(附教材内容如下:)。
显而易见,教材中例题9明确提出了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的教学要求,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笔算后,用估算来验证笔算结果的合理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依托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有效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近期笔者听了一位同行的课,产生了些许思考。
教学片段(2)
师:如果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请你估一估,体育馆里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生:1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接近1个“百”,4个这样的看台,即100×4=400,所以4个看台就大约有400个座位。
师:你能用笔算计算出准确结果吗?请你来试一试。
学生进行笔算,然后交流算法就结束了例9的教学。
纵观这位老师的这次教学过程,不可否认,老师按照教材中的要求,的确让学生进行了估算,但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处理方式,学生难以深切体会到估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忽略了此处估算教学的真正意图。假如老师在教学处理时能往前再迈进一步,可能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比如,可以改成这样来处理:
师:如果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请同学们先估一估,体育馆里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1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接近1個“百”,即100×4=400,所以4个看台就大约有400个座位。
师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竖式计算102×4,你能确定积一定是几位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笔算结果应该和估算结果400差不多,所以应该是三位数。
师:那就请同学们笔算,然后将笔算结果与前面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确认笔算结果是不是正确。
这样处理,虽然只增加了一次比较的环节,但实则是在有意让学生把估算和笔算进行有目的的勾连,暗自给学生强调笔算和估算之间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去审视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努力从中发现错误的原因,从而修正自己错误的算法,进而形成并掌握正确的算法。
教学片断(3)
师:同学们请你找一找每道题错在哪里?然后再改正(生听了老师的要求,然后按照计算步骤检查每道题目的错点),找完之后进行交流。
通常情况下,老师大都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这道题是训练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果用比较、竞赛的方式来处理,可能就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师:这里有三道题(出示三道题目)。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判断出计算的结果是对或错?
在“看谁能最快判断出计算结果是对或错”这样的要求驱动下,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按照笔算计算的顺序逐步进行检查。但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更为快捷的方法。当学生有了结果之后,通过交流,学生一边听取其他同学的方法,一边审析自己的方法。那么起初选择用计算来检查的同学,当听到还能用估算方法来判断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用估算来判断更快。比如第一题,501接近500,用500×3=1500,所以,结果应该是1500左右。而题目中计算的结果是三位数153,所以肯定错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同理。从上面的这段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只是达到了基本的目的,而却错失了其中估算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价值资源。假如老师在研究教材时能考虑地再周到一点,题目隐藏的价值资源挖掘地再完尽一点,教学时问题设计的空间放地再宽一点,无形中会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结束语
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精算的练习较多,而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机会较少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研究教材,充分捕捉教材中可利用的估算资源,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