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飞
通化县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按照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要求和部门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要求,努力构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个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县干部推动中心工作的能力。
着手研究制定《2018-2022年通化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引导干部通过自学、集中学等方式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的全过程。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内容。组织领导干部到河南等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把提高政治能力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充分发挥域内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的作用,依托通化县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二是强化知识结构改善。组织领导干部到清华、北大等高校,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抓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提升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干部到四川、浙江等地高校,围绕抓好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等内容,提高干部专业化能力。着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大培训”机制。除了县委对领导干部的统一培训外,全县各乡(局)级领导班子要围绕自身业务和工作需要,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本单位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升干部的履职能力。探索实施领导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寻求合作,提升干部的学历层次,进一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推动通化县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储备。三是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按照中心工作需要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培养干部政治能力、理论能力、专业化能力和实战能力。继续把中心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切实提高挂职锻炼质量,通过“上挂”“外挂”“平挂”“下挂”等方式,把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放到上级部门、发达地区、基层一线等重点工作岗位磨炼。举办“干部讲坛”学习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研究能力,由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业务领导结合本单位业务工作实际,在全县领导干部、优秀中青年干部中间开展备课讲课活动,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的有效落实。
实现考核干部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既把功夫下在平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又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在大事上看德识才。一是强化日常考核。构建“3231”考核体系。及时发现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精准识别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常态落实“四个一批”要求,真正把担当作为的导向树起来、把真抓实干的作风立起来。二是强化分类考核。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对主要领导干部和班子成员、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根据各单位的不同职能,分类设计考核方案、对口设置考核组,加大对考核技巧方面的培训。针对中心工作启动专项考察机制。通过与基层干部谈话、发放调查问卷、满意度测评、项目实地检验等形式,专项考核干部在各种中心工作中的政治意识、担当精神、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同时,将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履职情况的主要参数。三是强化近距离考核。制定《通化县清单制一线考察办法》,将“三察十看”考核方式融入日常考核,着重近距离、常态化、多角度地了解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作风转变情况。在乡(镇)和县直单位分别确定领导班子固定指标、动态指标,领导干部个人分工指标,设定4-6项最能体现岗位职责要求、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工作任务的考核项目。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四是强化综合考核。为考准考实干部工作实绩和减轻基层负担避免多头考核,探索建立通化县综合考核机制,会同纪检委、宣传部、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考评组,汇总各部门专项考评结果,依据各专项工作的考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班子以及班子成员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确保为县委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五是强化数据分析。探索建立通化县党政干部数据化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式客观分析干部优缺点,并对班子提出初步研判意见,最终为动态管理干部、综合考评干部、科学评价干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一是坚持考核干部的政治品德。启动干部“德”的反向测评,结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干部德行问题,将干部的“德”细化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4个方面。政治品德重点看是否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忠诚干净担当;职业道德重点了解干部是否存在责任感不强、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实干精神等问题;社会公德重点了解干部是否存在诚信缺失、爱心缺乏、法纪意识淡薄等问题;家庭美德重点了解干部是否存在不履行赡养义务、生活作风不端正、邻里不和谐等问题。通过细化考核内容,明确“底线”标准,使干部“德”的考察操作性更强、力度更大。二是着手建立澄清正名机制。实施《通化县领导干部不实举报澄清正名实施办法》,坚持做勇于担当者的坚强的后盾,对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失败、受到非议的干部,对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的干部收到不实举报的,及时澄清正名。三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坚决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坚持因事择人,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加强全方位管理干部,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制定《乡(局)级领导班子调整中层干部审核监督办法》,有效规范乡(局)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强化领导干部财权监督,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离任经济责任等审计制度。探索研究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强化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加大举报受理查核工作力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等形式,畅通和拓宽干部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综合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形成监督合力。
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规定连续3年被评选为优秀、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实施干部心理疏导工程,通过谈心谈话增强工作动力。用真情关爱干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身心健康,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建立领导干部关爱慰问制度,年底对生活困难或生病住院的领导干部进行走访慰问,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将提拔调整、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绩效奖金等与干部推动中心工作能力挂钩,对奋战在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第一线的干部,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作者系中共通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