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 以媲忠洁

2019-09-10 07:22陈才智
中华瑰宝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芳草楚辞香草

中国地理有南北之别。北方山水硬朗清旷,南方风光烟雾缭绕。南北长远的空间距离,造就社会风俗以至文化面貌上的南北差异。中原为礼乐之邦,江汉则浸溺于淫祀;北方哲学的主流是孔孟的入世务实,南方哲学的趋向则是老庄的出世蹈虚。如果说,《诗经》焕发出来的礼乐精神是北方理性务实精神的体现,那么南方虚灵精神在诗歌上的代表则是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成为一门专学,与“六经”并列。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并编就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诗经》之后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用来专指以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所谓“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香草美人

屈原笔下弥漫着中国香文化的气息,尤其是《离骚》等作品,格外留意对香草植物的刻画和描写。对于其中象征着美好高洁的香草,有时甚至不惜排比列举。在托物比兴方面,《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尤其善于以植物来寄托感情。这一点,可以归纳为一个诗学概念,即“香草美人”,又称“美人香草”。它出自東汉王逸的《离骚经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在这里,王逸对屈原《离骚》的创作艺术加以形象的概括,并与《诗经》相比较,认为其“香草”“美人”等艺术手法,论其渊源,继承了《诗经》,与《诗经》的讽谏比兴精神相通,所以说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但需要甄别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已经不仅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段,而且铺叙故事,渲染人物。屈原以其绚丽的神话,来编织其艺术神殿,抒发其强烈的感情,表现其忠君爱国的激情,所以“香草美人”又是其积极浪漫主义创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旧题唐人贾岛所撰《二南密旨·论风骚之所由》说:“骚者,愁也,始乎屈原。为君昏暗时,宠乎谗佞之臣。含忠抱素,进于逆耳之谏,君暗不纳,放之湘南,遂为《离骚经》。以香草比君子,以美人喻其君,乃变风而入其骚刺之旨,正其风而归于化也。”

《楚辞》大量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这是屈原的伟大创举。宋人陈正敏《遁斋闲览》介绍说:“《楚辞》所咏香草,曰兰,曰荪,曰茝,曰药,曰,曰芷,曰荃,曰蕙,曰蘼芜,曰茳蓠,曰杜若,曰杜蘅,曰藒车,曰蒥荑,其类不一,不能尽识。其名状,识者但一谓之香草而已。其间亦有一物而备数名,亦有举今人所呼不同者。如兰一物,《传》谓其有国香,而诸家之说,但各以己见,自相非毁。莫辨其真,或以为都梁,或以为泽兰,或以为兰草,今当以泽兰为正。”品类繁多,引发辨识之议。直至今日,亦有聚讼纷纭,难以论定者。《楚辞》中“兰”凡四十二见,计有五种,仅《离骚》中就多达十八种香草依次出现。

别有寄托

《离骚》天地里的这十八种香草,最早将香所具有的美好高洁气质引入诗歌殿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香草来代表修能与品质的传统。此外,《九章·涉江》提到“露申辛夷”,辛夷即木笔,露申或即申椒,二者都是芳香的植物。《九歌》中也有关于香草的描写,像“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云中君》),把兰草与水同煮,形成香气扑鼻的兰汤,用兰汤洗浴,既可以香身,又能祛除不祥。又如《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菽壁兮紫坛,菊芳椒兮成堂”,《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等等。

香草,含有香味的草,可以编织后用以穿着,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可以当成餐饮以疗饥,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饮香木之坠露,吸朝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英,取其香洁以合己之德。至魏晋六朝,又用来象征洁身自好之德行,比喻忠贞之士。到宋代,还引申为寄情深远的诗篇。如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诗“莫遣诗人说功过,且随香草附骚经”,苏舜钦《依韵和王景章见寄》诗“楚客留情著香草,启期传意入鸣琴”。与香草相对的,是恶草,用来象征小人:“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美人”的指代性更丰富,既可用作对君王的称呼,如“恐美人之迟暮”;也可用来自比,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象征手法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把内容诗意化、朦胧化,使之变得更富有弹性、延展性和想象空间。

后人把《楚辞》之类的作品,称为“香草美人”之辞。“香草美人”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巨。后世诗歌创作,多蒙受其沾溉。许多诗人自觉地将其作为一种创作艺术手法普遍运用,“香草美人”传统自屈原始,不断发展,逐渐开拓出新的诗歌境界。讽谏之旨,寄托之辞,沿流溯源,均可见屈原《离骚》的痕影。如清代常州词派,就多取“香草美人”“浮云飘风”以言寄托,以寻觅作品中的微言大义。于是,“香草美人”这一诗学范畴,逐渐从创作艺术原则延伸到文学批评和审美鉴赏的领域,开拓和深化了传统诗学的境界。

个性象征

为什么在屈原看来,有的草是香草,有的草是恶草呢?朱熹《离骚辨证》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其说以花叶俱香、燥湿不变为香草。然而,考察《离骚》中提到的香草,像薜荔、椒,并不以花香闻名,而桂则花香叶不香。其实,在《离骚》写作的时代,屈原用萧、艾等与兰、椒等对立,主要出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用某些花草象征君子、君王、美德等,用某些花草象征小人、臣子、恶劣品质等,多半是作者个性化的象征取向,而并非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因为在先秦的其他古籍中未见类似的区分。从情理而言,植物、动物本身亦并无善恶品质之分,把它们按香草、恶草来分类,当然是人为的建构。屈原的伟大,或者说创造性,正是大胆借用《诗》之比兴,来建构“香草美人”的新传统。这一建构与屈原“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在屈原的世界里,善与恶、是与非、白与黑、忠与奸,呈现出两两相对、水火两立的镜像。在他眼中,整个世界划为白黑分明的两块,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品质与品质之间,皆互相对立,不容转圜。所以《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分别以艾与幽兰、粪壤与申椒相对立;“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更是叹息痛恨于兰芷、荃蕙等芳草化而为茅草和萧艾,两两之间也互相对立。又如《思美人》“揽大薄之芳茞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萹薄和杂菜“皆非芳草,此言解去萹菜而备芳茞、宿莽以为交佩也”,两两相对,不言而喻。《惜往日》“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也是以芳草和薮幽、荼和荠互相对立。

当然,屈原热衷于描写这些香草,除了自身爱好之外,也与香草本身散发的香气所独具的魅力密不可分。屈原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营建起一个香草世界,钦慕之,赞美之,向往之,追逐之。《离骚》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相互辉映。一个兼具“内美”与“修能”的高尚之士,其精神世界自然充满兰芝与芬芳。

屈原不仅在平日里就广植众芳,“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皆为香草),就是被疏远、被流放时,也依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依然制芰荷、芙蓉以为衣裳,佩戴着秋兰做成的饰物。在《楚辞》的世界里,屈原笔下的这些形形色色的香草,构建起宝贵而美好的理想天地,对后世的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至今弥久未散。

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芳草楚辞香草
院墙开门
美人指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小满节感怀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香草
叼烟斗的老狼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