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文史哲地”的语文课程架构

2019-09-10 07:22王守明
关键词:综合性语文课程

摘要:“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打破当下学科教学的严格分界,根据“文哲史地”四门学科的内容、形式以及研究和教学的联系性,以语文课程内容为载体,融合四门学科的相关内容。这与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不谋而合,同时本课程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文史哲地 语文课程 综合性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和地理老师共同执教《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结论可能会殊途同归,但地理老师一定能从本专业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对于主旨争论颇多的莫泊桑的《项链》这一经典篇目,哲学老师可能会得出“体现了西方契约论”这一惊掉下巴的结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很多学生对贾府的建筑、礼仪、饮食、服饰、家居等不感兴趣,如果请美术老师来授课,他一定能让学生痴迷于中国这些传统文化,学生更能理解作者的生花妙笔以及上述描写对主旨的作用;很多学生读《我与地坛》,误认为它是赞美母亲讴歌亲情的文章,如果由哲学老师从宿命论的角度对其思想进行深度和“新度”解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有深度地赏析本文,还会使学生联系自我,思考更广、更深的人生哲理。

我相信这样贯通语文、哲学、历史、地理,甚至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语文课堂,从长远来说,会让学生提升融会贯通的思维,提高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素养。

每位语文教师都想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的教师,都想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只是客观上难以实现。然而,由于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当下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提高建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提升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传承先进文化的能力。新的学习任务显然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学习任务包,是对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倒逼。

二、融通“文史哲地”的新课程

根据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2015年9月,我开始尝试开发一门新的校本语文课程——“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

该课程打破当下学科教学的严格分界,根据“文哲史地”四门学科的内容、形式以及研究和教学的联系性,以语文课程内容为载体,整合四门学科的相关内容,从而融通而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

该课程的课程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用不同的学科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具体来说,尽可能用有别于语文学科定式思维方式的新视角,探究作家所处的历史年代、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之创作的影响;用“文史哲地”四个学科独有的角度或者四合一、四合二或者四合三的学科角度,有新意、有深度地诠释文学作品。该课程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或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该课程以人文学科为特色,是一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学术水平的高中语文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是高一年级的校本课程,共计52课时,2个学分。

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模块,五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第一模块:《庄子》寓言赏析。

本模块由哲学、地理、历史和语文四个学科老师合上。

历史老师和哲学老师合作,从历史和中国哲学史的角度诠释庄子思想的历史背景、来源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哲学老师和地理老师合作,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语文老师重点从“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庄子》寓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教材:王守明的《〈莊子〉寓言赏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业:(1)如果庄子和孟子吵架,会是因为什么?你选择帮谁?为什么?(2)庄子来到当下的社会,会用什么方式刷存在感?他会怎样评价我们的生活现状?

第二模块:杜诗赏析。

本模块由语文、地理和历史三个学科老师合上。

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合作,引导学生绘制杜甫漂泊路线(地点和时间)图,在此基础上,由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合作,辅导学生绘制杜甫的作品创作脉络(时间和地点)图。用以上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理解“诗史”的含义,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杜甫诗歌的文学性,体会杜诗的情感,正确评价诗圣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发展、中国文人精神追求的影响。

教材:自编讲义。

作业:(1)选择杜甫的一首古风,绘制一本连环画,在教室里展览;(2)如果杜甫是本班的授课老师,他会选择自己的哪些诗歌?他会怎么讲?

第三模块:苏轼在黄州。

本模块由哲学、地理和语文三个学科老师合上。

地理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文明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影响;语文老师和哲学老师合作,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诠释苏轼作品中的老庄思想和佛学思想。

教材:莫砺峰的《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

作业:(1)班级准备开一个苏轼在黄州的作品朗诵会,你是策划人和主持人,请你分别写出策划和主持的相关文稿。(2)苏轼即将离开黄州,作为黄州本地人,又是苏轼朋友的你准备为苏轼送别,你准备在哪里请他吃饭?怎样布置环境?准备哪些菜?什么人作陪?准备聊哪些话题?

第四模块:金陵十二钗。

本模块由哲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上。

重点学习正册中十二钗的代表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其余九钗由学生自学。哲学老师从哲学角度,语文老师从语言角度讨论人物相关情节中体现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辨、物质和精神之辨、圆滑和个性之辨、有用和无用之辨、丑和美之辨、无情和有情之辨、古典和现代之辨、专制和自由之辨、婚姻和爱情之辨、社会和个体之辨、完美和残缺之辨。

由哲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位于南京市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中的“红楼梦”馆,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对当下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作用。

教材:潘知常的《〈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红》,学林出版社。

作业:(1)你最希望成为十二钗中的哪一位?为什么?(2)十二钗来到当下社会,可能会遇到什么烦恼?她们怎么处理?请选择其中的三钗进行分析。

第五模块:行走鲁迅故里,研读鲁迅作品。

本模块以研学旅行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由语文、地理和历史三科目老师合上。

出发之前,语文老师引导学生阅读鲁迅描写鲁镇的相关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故乡》《社戏》等,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绍兴历史、自然地理环境概况,挖掘其中与鲁迅作品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探究绍兴、鲁镇自然和人文环境对鲁迅写作的影响。

到达绍兴后,学生在三位老师的引导下,参观鲁迅故里景区,包括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土谷祠、长庆寺、恒济当、静修庵、鲁迅文化广场、咸亨酒店;参观、考察和调研鲁迅故里的风土人情、鲁迅作品中提到过的相关风俗传统、当地市民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认识、鲁迅文化在当下的变化等。

教材:编印的《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故乡》《社戏》《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鲁迅作品。

作业(任选两题):(1)在学生实地研学的基础上,能够以此为依据,创造性或者个性化地解读鲁迅作品;(2)录制鲁迅作品现场朗读视频或者课本剧视频;(3)写系列的相关游记、札记;(4)开发与鲁迅相关的原创产品或写作设计报告。

该校本课程的结业作业:选修课程的全体学生在“文史哲地”老师指导下,完成“南京文学地图”的编写工作。

三、对标找差的新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后,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开发的“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与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不谋而合。例如,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高中语文应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鉴赏、文化传承等综合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改变教师大量讲解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观点在“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中都有具体体现。

2017年9月,由于該课程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和喜爱,英语老师、美术老师也加入进来,校内国际部的外教也参与了部分课程的教授,课程的模块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各学科教师以这个课程为纽带,打破学科间壁垒,相互学习,他们的专业、“副业”和课程同步成长。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惊喜。

惭愧的是,对照新课标,诚恳找差距,“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

新课标提出了“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从实践来看,“文史哲地”教学目标分散,指向性不够统一,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以“学习任务群”为设计依据,这个设计理念非常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特点规律。“学习任务群”比“学习模块”更加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课程内容的紧密性。“文史哲地”综合课程以“模块”为单元,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由于课程内容联系性不够,再加上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所以出现了授课内容“藕断丝也不连”的现象。各个学科就像一座座山,是挨得近了,但是还没有形成群山或山脉。

2018年3月,“文史哲地”综合性课程修改了课程纲要,把“模块”改成“学习群”,明确了五个学习任务群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强化了各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前后照应和相互联系,对学生思维的提升及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猜你喜欢
综合性语文课程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痔疮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综合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台湾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教育及启示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探讨膨胀土质的地基基础的有效处理方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