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如
古典诗词,作为最精美的国粹,它唤醒的是我们的文化记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对教材中新入选的古典诗词,要求达到引领学生“多元解读”“个性化体验”的教学目的。所以,诗词教学成为学生个性表达的一种承载方式,也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一、整体感知,让个性体验不离作品基调
诗词,是有气质底蕴的。只有从整体感知出发,才能让个性体验不离基调。由于诗人对生活和人生有着不同的体验、评价和感受,他们创作的诗歌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大诗人李白个性洒脱,是一位極富浪漫主义的诗人。了解了这些基本特征,再回头感受其诗作中所表现出的放荡不羁、不受拘束的个性特征。《望庐山瀑布》中“遥看”一词正是诗人恣意铺陈的起点,这里,诗人将想象隐含于“视觉”动态之中,通过夸张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之胜境,紧扣一个“飞”字,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刺激感,全诗通过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对文本意境美妙空灵的个性体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和人格精神,再次走进李白。
二、潜心创生,让个性体验激荡诗歌情韵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掘诗歌情韵,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诗词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的探析,为学生的个性化体悟铺平道路。
例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从文字表面看,这是写春节习俗的。通过写春节时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和热热闹闹的场景,来烘托辞旧迎新的氛围。但创作这首诗时,真的就是为了写传统习俗这么简单吗?透过文字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去解读王安石这个人,你会发现,当时的王安石正在领导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推行新法,百废待兴。诗人正是借助元日之喜,表明自己对推行新法、富国强兵的憧憬和展望。基于对传统诗词文化的解读方式,学生完全能轻松愉悦地进入诗歌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诗词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三、全心体悟,让个性体验灵动诗歌意趣
古典诗词,之所以历久弥新,其魅力就在于古典诗词为读者呈现的宏大意境,短短的诗行,看似简洁,其实深奥,每一个字的背后蕴藏的都是诗人内在的生活气度,突显的都是诗人对事对物的生活意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心地体悟。
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苏轼以简单的28个字向人们表现出夏日暴雨的特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雨前“黑云翻墨”到暴雨狂泻的“水如天”,也就短暂的几分钟,天地之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联系苏轼的生平,不难发现,这种自然现象恰与其生命际遇有相通之处。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恰遭谗言诽谤,被皇帝贬谪杭州。工作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没有击垮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希望,诗人面对种种不幸,很坦然。此时,突如其来的夏日暴雨,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遭际,于是,诗兴大发,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笑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黑云气势再汹,总会吹散,可见心态多么澄明。
诗词教学,追求的是情景的交融,情与景,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内在磁场,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对诗词的自我解读更为多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进入诗词作品的无限“宇宙”中,从真正意义上体悟诗歌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