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国为民出力”

2019-09-10 13:19黄禹康赵赓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何叔衡私塾祠堂

黄禹康 赵赓

何叔衡家风“做事像牛,一概要公”

他多年育人,办事踏实,“像牛一样做事”;胸怀大志,献身革命,“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热情正直,勇于担当,被毛泽东称赞:“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他引导两个女儿投身革命,舍身忘家;他教导养子“书要读好,路要走正”;他的后人中,三代务农,以他为榜样,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今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一个贫困农家,家谱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排行第五。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何绍春没有再娶,一个人承担着家庭的重担。7岁时,何叔衡开始干活,放牛、割草、砍柴,即使这样也时常吃不饱。有一次,他放牛回家,对姐姐说:“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放肆吃饱就好了。”父亲听后,对他说:“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何叔衡记住了这句话,直至他为革命献出生命,始终是“像牛一样做事”。

何绍春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1926年8月,他临终前留下遗嘱:“余年八十零,难道还贪生吗?你们娘早死,我教养你们未争得一个什么局面,只望你们兄弟合好合力将债还清。一概要公,世间只有私心坏,事情公则大家都安。我死了不做道场,不烧纸钱冥屋,不劳动亲朋,只行几堂神,装殓不用一根丝,葬于就近就是。切記切记!”何绍春的“一概要公”和“世间只有私心坏”的朴素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何叔衡。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成长为一个极富同情心且感情热烈赤诚的人。

12岁至22岁,除了有两年在家种地外,何叔衡在几家私塾学堂读了8年书。这期间,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认识到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环境,由此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之情、对清政府腐败的痛恨以及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同情。1895年,他曾在一篇题为《旱》的作文中发出了“司牧者不知草野之薰蒸”“何辜今之人而竟罹此酷烈之祸而不可遏也”的感叹。

1899年,何叔衡走上教书生涯。1902年7月,他参加县科举考试,得中秀才。同年11月,县衙门请他担任掌管钱粮的职务。何叔衡因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毅然拒绝,宁愿在家种地,以在私塾里教书为业,故被称作“穷秀才”。

在教书期间,何叔衡教得最多的是《楚辞》、唐诗宋词,还讲岳飞、文天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八国联军的故事,时常讲得泪流不止。据他教过的学生刘华陔回忆,何叔衡在私塾里教书时,收费比别人低,还给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免费上课。

何叔衡经常替穷苦百姓说话,反对社会上的不平之事。

1906年春,湖南水灾严重,宁乡“饥民排户索食”,由此爆发了武装起义,但很快就被镇压。何叔衡受到启发,邀集好友谢觉哉等人,结拜为盟,为乡亲们打抱不平。

有一次,在何氏祠堂做长工的余某因孩子饥饿,拿了祠堂里的一点儿稻谷,被族长抓住,要被沉塘处死。何叔衡得知后,立即邀集结盟兄弟闯进祠堂,救出余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起义,宣告独立。何叔衡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带头剪辫子,并动员学生、亲友等剪辫子,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他还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开展教学改革,提倡新学。

革命失败后,何叔衡愤然奔赴长沙,去寻求新的生活。

1913年春,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于1914年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校长陈夙荒问他:“为什么这么大的年纪还来当学生?”何叔衡答道:“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话语不多,但道出了他离开宁乡的真正原因。

猜你喜欢
何叔衡私塾祠堂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拆迁
我们的祠堂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