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园始终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满足和发展”这一教育原则,注重 “游戏与学习”的融合,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对于开展思维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活动,教师们都反映比较枯燥,同时不易被幼儿理解。如果将数学活动游戏化,在真实的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就相对容易些。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当主角,感受游戏中求知的快乐,最终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动机。
一、导入游戏化,激发求知欲望
为了发展幼儿对数量的认知以及充分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我设计了数学游戏“比尾巴大赛”。活动以情景导入,公鸡家族要举行“比尾巴大赛”,请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幼儿坐在观众席上观看的第一场比赛是两只不同颜色的公鸡在进行对抗。两只仿真大公鸡在激烈的音乐节奏中奋力追赶,激烈争斗。幼儿马上就融入到游戏活动的角色中,加油呐喊,鼓掌助威,仿若身临其境。比赛结束后,大嘴巴造型的裁判要评判哪只公鸡获胜,获胜的标准是哪只公鸡尾巴上的羽毛数量多,大嘴巴裁判的开口方向要朝向获胜的公鸡并对它说:“恭喜你!”于是幼儿认真地对公鸡尾部羽毛的数量进行反复比较,判断其数量的多少,并和大嘴巴裁判一起恭喜获胜的公鸡。活动中,用形象的大嘴巴裁判来表示数学符号“>”或“<”,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活动导入中融入游戏情境,使教学游戏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游戏化,提高实践能力
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只有在活动中直观地与材料互动,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操作活動是手、脑、眼、耳同时进行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游戏活动中尽可能地提供可操作材料,让他们在直观的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大嘴巴裁判邀请幼儿来当裁判,帮助评判第二场黄公鸡和黑公鸡的比赛情况。幼儿按要求分别坐在比赛的分会场,仔细点数托盘里每组比赛公鸡尾巴羽毛的数量。公鸡尾部的羽毛细且密集,计数对于幼儿是较大的挑战。判断出每组公鸡获胜后要将大嘴巴裁判分别放在两只比赛公鸡的中间,大嘴巴裁判的开口方向要朝向获胜的公鸡,并对每组获胜的公鸡说“恭喜你!”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游戏中幼儿扮演裁判的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知识游戏化,激活活动氛围?
教师要不断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成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公鸡家族邀请幼儿参加比赛。幼儿兴致勃勃地带上特制的彩色线条尾巴(十根),伴随歌曲边跳边唱,歌曲结束后两个小伙伴手拉手站在比赛的场地等待裁判员宣布比赛规则。比赛音乐响起,幼儿努力保护尾巴不让对方拔掉,但要拔掉对方尾巴的羽毛,活动气氛非常活跃。音乐停止,幼儿开始仔细点数自己“尾巴”剩余的数量,比较判断自己和对手谁获胜,谁应该朝向大嘴巴裁判。
这节数学游戏活动幼儿玩得很开心。在愉快的游戏中,幼儿不仅提高了数学认知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的肢体协调性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希望幼儿能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快乐学习,尽情享受的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