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去年底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出现涉黄信息,有些不良App换个“马甲”,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链接游戏和商业广告,有的学校暗示家长装App查分数看考卷,有的还有付费陷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教育类App运营商的违法成本很低,一旦出了问题,最多就是封号、封域名、封IP地址等,有的运营商被封后变换域名或口令很容易就卷土重来。业内人士表示,教育App行业经过初期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应回归教育本质,更加重视内容,提升产品质量。
摘自新华社
点评:“严打”之下,有害的教育类App为何能依然活跃?特别是根据新华社记者的调查,竟有教育工作者纵容、鼓励之。这样问题的出现,说明政策措施的实行被打了很大折扣,說明清理整顿教育类App之路任重而道远。那么,谁来保护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良好教育环境?除了教育部门自己必须首先挑起重担外,更要有“外力”的支援与协助。只有管住不良教育类App的生产源头,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它们。否则,必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苗不去根,有一点“营养”,它们便会依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