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妹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又称问题式学习)理论,即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以设计学习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情境体验式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二是在课外时间中体验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成情感,获得知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经应用PBL理论进行教学,但由于未能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致未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由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研究基于PBL理论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辅助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途径。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情境集中注意力,收获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初中地理中,洋流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地理知识,没接触过洋流知识,导致学生对洋流知识产生陌生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洋流的故事:2008年,有游客在美国海边见到一个塑料瓶,里面装着一封信,是1986年一位美国西雅图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这个瓶子在海上漂流了21年,2800公里。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趁此机会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瓶子在海上漂流21年,2800公里?”学生得到启发后,陷入思考。教师引导道:“同学们,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就可以知道答案了。”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洋流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可以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洋流。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从课本有限的内容走出来,从多媒体中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的积极性,课堂结束时学生了解了洋流的相关知识。
二、利用室内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合理利用室内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化抽象为具体,将较难的知识点通过室内有限资源化难为易,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例如,在背形、向形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握拳掌握知识。背形、向形是指地表的形态,凸出地表的隆起成为背形,凹陷的则为向形。那么,对应拳头,凸出的关节部分就是地表的背形,两个关节之间则为地表的向形。通过握拳,进行背形、向形知识讲解,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背形、向形相关的知识点还有背斜、向斜,比起背形、向形相对较为直观、简单的特点,背斜、向斜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需要进行区分,背形、向形是地表形态,背斜、向斜是地质构造。一个是在地表,一个是在地下。通过基于PBL理论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利用教室的资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三、开展模拟活动,体验虚拟情境
地理是一门以研究世界各地的人文现象以及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根据体验式地理教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活动,体验虚拟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人物角色相结合,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合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扮演人物角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情感体验,达成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完成区域地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分组方式按照学生意愿,然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分组完成后,要求小组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并由各个小组代表发言,讲解规划旅游路线的合理性。针对沿途的地形、交通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针对沿途的气候、温度带、季节等因素选择舒适的衣物;针对沿途的民风民俗和建筑,选择合理的旅游和居住方式;根据沿途的风景名胜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分析各个景区的旅游优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模拟活动,将多种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虚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书本知识,又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此外,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推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体现了素质教育下学生的培养要求。
四、参与课外实践,体验真实情境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进行情境式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课堂情境体验,更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体验真实情境。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在基于PBL理论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真实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完成河流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展课外实践,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考察当地河流。在实践中,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进行考察,如: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汛期是何时等。针对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是否符合课本上河流水文特征。如在南方森林覆盖率较大地区,河流含沙量大,这与课本知识中含沙量大的河流多为北方地区不相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引起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水土流失。那么可以得出,在该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教师继续提问:“结合生活实际,是什么导致水土流失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是由于本地区河流上游在进行道路施工,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河流含沙量大。”教师继续引导:“针对该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绿化上游地区。”通过参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将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基于PBL理论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室资源,开展模拟活动以及参与课外实践等教学策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满足新课标要求下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为充分挖掘PBL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学科目标、教学目标、办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的职责与义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