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二)

2019-09-10 07:22:44金圣华
英语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押韵余光中译者

金圣华

余光中的翻译观直接影响了他的翻译手法。由于翻译是一种妥协的艺术,那么,所谓的“直译”或“意译”在实践的层面上根本就毫无意义。任何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译者都不会轻言自己的翻译是偏向于“直译”或“意译”的,因为在兑换双语字斟句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译者需要考虑与抉择的问题太多了,怎么可能依从上述的其中一法贯彻到底?余光中曾经说过:“翻译的过程,一半知性,一半感性……原则上,译者应该是个‘千面演员’,演什么像什么,角色需要什么就表现什么……我认为原文的形式应尽量贴近,这样,译者风格就不会笼罩原文了。”1余光中这种“贴译”的手法表现于他的译品中,他说:“以译诗来说,我是想做到韵体诗译出来要押韵,很多人一译,就变成自由诗了,这就不合格了。反过来说,把自由诗译成工整的押韵的情况就比较少。我自己对这点一向都很自制。”2不仅如此,诗人翻译小说也特别严谨:“以译小说来说,我译《梵谷传》跟《录事巴托比》时,原文的一句,一定译成一句,不会断开两句。我的句子不会在原文的句号之前停顿,多出一个句号。至于长句切短,我最多加个分号,我是相当忠实于句法的。当然句序会改变,但我会尽量贴近原文的格式,这样就比较容易辨别原文的风格。”3

尽管如此,余光中深知,到真正翻译的时候,“译者本身的风格,当然也有影响”4。2000年年底,他在淡江大学50周年校庆演讲时,以《创作与翻译》为题再次深入探讨创作与翻译两者的关系。“无论在诗里或散文里,无论在创作或翻译,我常在有意与无心之间融文于白,久之已成一种左右逢源的文体,自称之为‘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即使撰写论文,遇到需要引述经典名句,若径用白话译出,总不如文言那么簡练浑成,一言九鼎。”5于是,这“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八字诀的原则就成为了翻译与创作时奉行的圭臬,也因此形成了余氏译品中拓展创作空间有力的利器。此外,余光中更重申创作与翻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创作与翻译是会互相影响的。译文受原文影响是天经地义。但在翻译的‘海变’(sea change)之中,由于译者自身的性格、风格、功力的关系,译文也会回过头去影响原文,赋原文以特殊的风貌。所以原文在译文中脱胎换骨、整容化妆的结果,不但取决于‘受语’(target language)的民族性,而且受惠于(或受害于)译者的个性。”6余光中身为作家,兼为译者,深明创作与翻译之间如梅花间竹般的相互影响,“翻译有如临帖, 王羲之的一勾一画久之终会变成临者的身段步伐”。7翻译时,恰似面临种种考验和挑战,在对阵比武时,所练得的一招半式,时而打成平手,偶尔竟然“小赢一次”8,这也许就是译者在翻译的创作空间里发挥所长、施展所能的时刻吧!                                             □

猜你喜欢
押韵余光中译者
寻李白(节选)
押韵押出韵味儿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