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用人解放人科技发展有了创新之源

2019-09-10 07:22
科学大观园 2019年20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中科院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科技创新更是如此,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想屹立不倒、拥有发言权,根本就在于人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同时,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已超1亿。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不足5万,“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进一步萎缩。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接到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时,正在农场养猪。陈佳洱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往西方国家的留学生。

1966年他从英国学成归国,在北大进行重离子加速器研究。陈佳洱后来回忆说,离开北京时,他卖了自己的全部专业书籍,以为“这辈子再也搞不了加速器了”。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很长时间内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肯定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现在看来似乎不算大事,但对当时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他们身份地位的一个重大转变。陈佳洱回忆说,当时,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如果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就是种子成长的土壤。所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阶段,解放人才和激励人才成为人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看来,“我们国家科技人才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而这一切又与解放人才、激励人才的制度推进密切相关。她说:“近些年,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多种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改革之初,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在全国十分普遍,小米公司創始人雷军当年就面临这样的困扰。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人才流动。之后很长时间,“健全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都是我国人才政策关注的一个重点。

解放人才的同时,更激励人才。国家科技奖励、人才奖励、股权激励发明创造的政策连续出台,让人才有了活力,鼓舞着各类人才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至今享誉全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在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高层次人才、吸引海外人才都是科技持续创新的关键。

1978年,52名年轻学者前往美国。科技部原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是其中一员,他曾多次强调这段留学生涯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由此开始,延续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把人才送到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我国先后建立博士后制度、启动“211工程”“985工程”,增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不仅培养人才,还要吸引人才。对此,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深有感触,他说,早在1994年中科院就启动实施了“百人计划”,在我国开启了引进和选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并由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科技人才体系持续完善。这背后是时代的变迁、政策的变化,更是人才制度的不断变革。这些变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求,才有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喜成绩,也让科技发展有了创新的源头。“现在,人才强国战略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要以此为抓手,出台一些方案、配套措施,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吴帅说。

来源|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中科院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
毛遂自荐
联想“又”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