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罪人,俄罗斯的弃儿”

2019-09-10 07: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苏联

在苏共历史上,任何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上台,“都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受到国内外的欢迎”。但让人猝不及防的是,苏联在他手上解体了。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但对俄罗斯人来说,他是罪人和弃儿。余生甚至身后,这样的追问会永远与戈尔巴乔夫相伴:他到底做了什么,如何弄“丢”了苏联?

开篇 戈尔巴乔夫:他还活着,但已成为一个故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电视前发表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扔给了西方人一个最开心的圣诞节大礼包,也把苏联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扔进了故纸堆。

戈尔巴乔夫曾是这个世界上的风云人物,他是全球国土面积最大的、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的舵手,说他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毫不为过。到达这一步,用了30年。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民之子,他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的。

随着苏联的轰然解体,他从巅峰坠下,到达这一步,用了6年。余生甚至身后,这样的追问会永远与戈尔巴乔夫相伴:他到底做了什么,如何弄“丢”了苏联?

2004年6月初,时任中国外长李肇星曾很客气地向戈尔巴乔夫提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大的苏联,那么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解体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犹豫片刻,面色凝重地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在各国领导人当中,我最敬佩的是邓小平先生。而我们那里没有个邓小平。”戈尔巴乔夫再也没有往下说什么。

下台之后,戈尔巴乔夫成了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罪人”。1996年,俄罗斯进行总统选举,戈尔巴乔夫决定重返政治舞台,结果他得到的选票不到1%。演讲时,戈尔巴乔夫遭到鸡蛋袭击,保镖不得不为他清理污渍。这尴尬的一幕还被摄影镜头定格。他曾三次组建政党,并竞选总统,最终无功而返。有人讽刺说,历史曾给戈尔巴乔夫一个超级大国,但被他“玩”没了,再建一个新党又会有什么前途?

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对戈尔巴乔夫的态度,他被认为为结束冷战作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底,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80年代的十大人物之一。下台后,他频频出国,一如既往得到政界名流和明星的簇拥。

有人说他是叛徒,有人说他是解放者。他时时刻刻要面对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他不甘沉默,竭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仅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录,而且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我曾是一国元首,万人簇拥,如今我虽然只能从侧面观望,但仍能够发挥影响,阐明观点。”

现在,不时会传出戈尔巴乔夫去世的消息,但是没过多久戈尔巴乔夫就会露面辟谣。就像当年调侃戈尔巴乔夫是“矿泉水书记”一样,俄罗斯人如今调侃他延年益寿有方。

有记者问他:“给您一张履历表,在‘职业’一栏中,您现在的填法与苏联时期会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苏联时期我会填‘苏联总统’,现在我会填‘前苏联总统’。”

现年88岁的戈尔巴乔夫是唯一仍然在世的苏联前总统。盛衰兴亡早已成为过去,但是非功过依旧有人评说。戈尔巴乔夫不介意在喧嚣中度过余生。也许,即使他撒手人寰,对他的各种议论也要持续下去。

战争儿童戈尔巴乔夫

1931年3月2日,戈尔巴乔夫出生在苏联南部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上学前,他大部分時间都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的外公是苏共党员,普列沃尔诺伊村集体农庄的主任。1937年,“大清洗”波及到戈尔巴乔夫一家,外公被逮捕,罪名是和“托派”勾结,破坏集体农庄经济。从此,邻居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他们,小朋友们也疏远了戈尔巴乔夫。好在14个月后,外公被释放,原因是他在酷刑之下没有屈打成招。

戈尔巴乔夫的爷爷也因为没有种子,未完成播种任务而遭逮捕,在劳改营砍了两年木头才被释放。这是戈尔巴乔夫平生第一次感到震惊并终生难忘的事件,也是他对斯大林集权体制怀疑的起点。

戈尔巴乔夫10岁时,二战中的苏德战争爆发,他的父亲谢尔盖·戈尔巴乔夫应征入伍。戈尔巴乔夫作为长子,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他们的村庄被德军占领。戈尔巴乔夫的外祖母被带到警察局盘问,因为她的丈夫是共产党员和集体农庄主任,而且儿子和女婿都在前线。邻近城市发生集体处决的说法四处流传,村里也有传闻说对共产党员家属的屠杀就要开始了。

戈尔巴乔夫的家人感到他们会被列在处决名单的最前面,于是将孩子们藏在村外的一个农场里。屠杀本来应该在1943年1月26日进行,但苏联军队在1月21日解放了村庄。

如同所有的战争儿童一样,戈尔巴乔夫经历了许多磨难。以致后来每当话题触及战争的时候,戈尔巴乔夫都会想起一个梦魇般的场景: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去林地寻找战争遗留品,看到了阵亡的红军士兵腐烂的尸体、锈蚀钢盔里的头骨、军服里穿刺出来的骨头。这些尸体都没有被掩埋,横陈在满是烂泥的壕沟里,那些头骨眼部的两个黑洞注视着他们。

1944年夏,一封意想不到的信函从前线寄来。里面是文件和父亲上前线时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还有一份十分简洁的通知书,称谢尔盖·戈尔巴乔夫中士英勇牺牲。全家人哭了三天三夜后,又意想不到地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说他还活着,情况很好。

战争结束时,戈尔巴乔夫14岁。战争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铸就了他的性格和对世界的看法。

1950年,戈尔巴乔夫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获得银质奖章,并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当时莫斯科大学赫赫有名,堪称苏联官员的摇篮。这是年近20的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乘火车出行。父亲送他上车,他们相互告别时依依不舍,以至于父亲忘记把火车票给他,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在下一站补票。

他来自一个没有电、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话的村庄,而莫斯科就像一个新奇的世界,让戈尔巴乔夫折服。

异见分子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与其他来自城市的同学不同,诸如“集体化”“集体农庄制度”的概念对戈尔巴乔夫来说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是现实。他的亲身经历让他认识到这些制度是多么不公正。

1952年,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版,一名教授认为在课堂上朗读全文是最好的教学举措。戈尔巴乔夫认为这太过分了,于是递上一张纸条,指出“我们均已读过这本著作,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朗读是对学生的侮辱”。

教授勃然大怒,说某个狂妄自大的人甚至不敢在纸条上留下名字,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斯大林同志著作中的所有内容和结论”。

戈尔巴乔夫从座位上站起来说纸条是他写的,一下子闹得不可收拾……这件事被汇报给共青团和党组织,上报给莫斯科市党委。最后这个事件被淡化处理了。戈尔巴乔夫认为可能是他的出身起了作用。

多年之后,戈尔巴乔夫的同学回忆起此事时说,那些年里,戈尔巴乔夫几乎被认为是一个“异见分子”。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1955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后,回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工作。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戈尔巴乔夫看到中央的通報信后,当场表明自己支持中央的立场,还下乡向青年宣讲苏共二十大会议精神。

后来戈尔巴乔夫对赫鲁晓夫评价颇高,认为自己是苏共二十大的孩子,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苏联集权体制的第一次冲击,是苏联社会向民主化迈进的第一次尝试。

1968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边疆区党委第二书记。两年后又当选为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时年39岁——边疆区党委其他书记的年龄都比他大。

后来,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分享自己对加盟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和地区党委第一书记的看法时说:“实际上,这些一把手是由最高层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和政治局任命的,他们是政权的中流砥柱。这些干部构成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多数,他们的表决票对选举总书记至关重要。仅在这个意义上,其地位就十分独特。而且,第一书记在本地区实际上拥有无限的权力。”

戈尔巴乔夫在被提拔为边疆区第一书记之前,曾和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见面。他后来回忆说:“我与勃列日涅夫的第一次会见和谈话以及受到信任的情景,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这次会见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我很喜欢……我于1955年下半年来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仅仅15年之后的1970年,我当选了边疆区党委的最高领导人。接着,我被选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二年党的代表大会将我选入苏共中央委员会。”

在担任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时,作为当地的一把手,戈尔巴乔夫不坐专车,步行上班,在街头与百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不去内部供应商店购物,孩子也不上特别学校。因此,戈尔巴乔夫是勃列日涅夫的亲信们眼中的非典型书记,是异见分子。他在担任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8年间,从未被允许在中央全会上发言。

农业与疗养,登顶之路上的两个关键词

1978年,苏联举行了一次农业会议。由于农业成绩不错,戈尔巴乔夫得到了一次发言机会。在发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引起了苏联高层的重视。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与美国的差距缩短,基本达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在某些武器装备上苏联甚至还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很多人搬进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到1980年有1亿人改善了居住条件,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

然而,情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苏联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用于军事领域,耐用消费品(如电视等寿命较长的产品)的比重仅占5%至6%。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多的洲际弹道导弹,却几乎不能生产音响设备、录像机等家用电器,而即便是能生产的产品也质量低劣。当时很多苏联老百姓家里的电视机发生爆炸,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的电视机应该送给敌人。1973年石油危机后,世界石油价格提高了19倍,苏联靠出卖原料获取了巨额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原材料工业占的比重高达40%,彻底沦为一个原料出口国。苏联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但粮食一直不能自给。

勃列日涅夫对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成绩非常欣赏。1978年,苏联分管农业的中央书记库拉科夫去世。随后,年仅47岁的戈尔巴乔夫被提升为中央书记,主抓农业。

在戈尔巴乔夫崛起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所拥有的另一个重要政治资源——疗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员享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权和福利。其中,疗养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疗养地书记”中,戈尔巴乔夫无疑是幸运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拥有更令中央领导们喜爱的疗养地——矿水城和栋巴依。

格拉乔夫(1990-1991年任前苏联总统顾问和发言人)曾说:“如果说戈尔巴乔夫跻身于前途远大的地方领导人行列,凭的是自己的各种创举和经济试验的话,那么同诸如苏斯洛夫、柯西金、乌斯季诺夫、安德罗波夫、巴伊巴科夫等当时政治上的关键人物的私人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矿水城和栋巴依(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就喜欢在该地休养)。”

在这里,戈尔巴乔夫给前来疗养的领导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格拉乔夫说,到戈尔巴乔夫这里疗养的一般都是些年事已高的人。这些人在休假中,摆脱了办公室、接待室和秘书,换上便装,变得平易近人,乐于突破礼节性交往的框架。

戈尔巴乔夫夫妇与勃列日涅夫晚期的许多大人物正是从那时起才彼此相识的,甚至“全家都很要好”。在年轻而有文化的戈尔巴乔夫夫妇面前,这些实际上失去了正常人际交往的老人“摘掉领带”“变随和了”。在“莫斯科领导人”看来,这种放松的交往是休息。但是,对戈尔巴乔夫而言却依然是工作。他似乎一下子成了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宠儿”,先后受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三人都曾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器重。

安德罗波夫:一个关键人物

戈尔巴乔夫与安德罗波夫的友谊对他的崛起尤为重要。他们是在安德罗波夫1969年度假時相识的。在那之后,他们两家人曾同时度假,坐在篝火旁烤肉串和唱歌。

1978年,库拉科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约他一起度假。他们一同散步,长时间讨论各种问题。根据他们的谈话,戈尔巴乔夫发现安德罗波夫是在考察自己。

假期的最后一天,安德罗波夫打来电话,通知戈尔巴乔夫在勃列日涅夫视察阿塞拜疆的途中迎接。在专列停靠的那一个小时,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齐聚在火车站,他们后来都担任过苏共总书记。

1983年4月,成为苏共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委托戈尔巴乔夫在列宁诞辰纪念日上作报告。戈尔巴乔夫说:“安德罗波夫想扶持我并千方百计地为我创造机会。”

安德罗波夫更中意政治局中唯一60岁以下的委员戈尔巴乔夫接替自己。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中央书记契尔年科的报告不满意,休息后直接让戈尔巴乔夫主持全会。

据说,安德罗波夫准备在1983年底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曾有这样一段:“鉴于自己身患重病,从国家利益出发并力求保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不致中断,总书记建议授权戈尔巴乔夫主持政治局工作。”最后,这段话在分发给参会者的文件中不见了。

在安德罗波夫时代,戈尔巴乔夫一跃成为控制整个苏联经济的实权派,为自己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铺平了道路。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病逝,尽管他生前有属意的人,却无法指定自己的接班人。按照苏共政治局一条根深蒂固的陈规:领导人中的二把手几乎是默认的一把手继任者。于是,契尔年科继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成为二号人物。

“像一位自由主义政治家”的苏共二号人物

1984年2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往莫斯科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飞机上,撒切尔夫人在看了外交部的简报后,突然评价说:“难道苏联就没有年轻一点儿的领导人吗?这些领导都是65岁以后才上任的。”

在安德罗波夫的葬礼上,撒切尔夫人偶遇了戈尔巴乔夫。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是政治局的核心成员。

撒切尔夫人邀请戈尔巴乔夫访问英国。1984年12月,戈尔巴乔夫出访英国,正是在这次访问中,他第一次阐述了他的“新思维”。“新思维”最初是一种缓和与西方矛盾的外交思维,后来才扩充到其他领域。

按惯例,除国家首脑外,外国其他政界人物出访英国只能在唐宁街10号进行短暂的停留访问。但撒切尔夫人竟然邀请戈尔巴乔夫前往契克斯别墅参加午宴,午宴时间长达5个小时,参加人员包括内阁大臣、苏联问题专家。

在英国议员面前,戈尔巴乔夫表示:“苏联随时准备通过谈判来限制和削减军备,首先是核军备,西方对手走到哪一步,我们就奉陪到哪一步。”这让西方大感意外而又颇有好感。戈尔巴乔夫宣称:“无论是什么将我们分隔开来,地球却只有一个。欧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家园,而不是战区。”这句话被许多媒体引用,一家英国报纸说他“几乎像一位自由主义政治家”。

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一开始“铁娘子”咄咄逼人,两人越谈越尖锐,戈尔巴乔夫说:“我必须声明,我并没有奉政治局之命来游说您加入共产党。”这句玩笑话在不经意中透露出一个前所未闻的信息:苏共二把手无意向全球推行苏联模式。撒切尔夫人开怀大笑,谈话不知不觉中由语带讽刺转化为开诚布公。

在会谈裁军问题时,一开始两人都按事先准备好的笔记照本宣科,谈判成了各说各话的走过场。戈尔巴乔夫首先打破僵局,把笔记搁在一旁。撒切尔夫人见状也把稿子塞进了手提包。接着戈尔巴乔夫摊开一幅大地图,图上标出了世界全部核武器贮存量。戈尔巴乔夫对“铁娘子”说:“这些小方格中的任何一格都足以灭绝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冷战双方现有的核储备可以将全部生物毁灭1000次!”

这种关注全球核安全、主动思考核裁军的态度和此前苏共领导人拼命增加核武器、动辄向西方叫板的姿态完全不同。撒切尔夫人发现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迥然有别,她评价说:“我喜欢戈尔巴乔夫,我们可以共事。”

“她当时做的事情我都一清二楚。”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道,“我们在英国的谍报人员消息很灵通。我们知道,英国政府极力想弄明白,契尔年科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为玛格丽特·撒切尔知道,契尔年科活不了多久。当年她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时随身带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诊断认为,契尔年科呼吸急促,应该是得了慢性肺气肿。医生为玛格丽特预测了契尔年科的寿命,后来证明他的预测完全正确。”

戈尔巴乔夫的这次英国之行与撒切尔夫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从而在未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在访问英国前,戈尔巴乔夫的意大利之行也对他影响深远。1984年6月,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贝林格去世,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参加贝林格的葬礼。这次葬礼可谓举国哀悼,有10万群众自发参加,意大利所有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都向贝林格作最后告别,总统佩尔蒂尼代表全国在这位反对党领袖的灵柩前鞠躬。所有这些,都是戈尔巴乔夫所不习惯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和政治素养。

戈尔巴乔夫站在意共中央大厦的阳台上,从列队而过的人群中传来了向苏共致意的喊声。有人问他有何感想,戈尔巴乔夫无言以对,意共在西方政党政治中获得的拥护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一位年轻的、不用人搀扶的崭新领导人

在国际上以温和面貌出现的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却毫不手软。

在当时的苏联政坛,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没有竞争者。然而,戈尔巴乔夫在各方面都显示出超过对手的政治智慧。他的盟友利加乔夫,是中央委员会负责人事的书记,一手掌握干部的任免大权。利加乔夫有计划地安排戈尔巴乔夫的潜在支持者担任全国各地的州级党委书记。如果政治局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些人在中央委员会的投票将起决定性作用。

1984年底,年迈多病的契尔年科已经彻底失去了工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中央没有作出正式决定由谁来主持政治局会议,都是临到开会,通知说总书记不能来,由戈尔巴乔夫代为主持会议。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85年3月10日。这一天,只当政了13个月、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病中的契尔年科去世。作为第二把手,戈尔巴乔夫首先得知消息。他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坚持应毫不拖延地对治丧委员会主席的人选作出决定。他不让政治局委员们离开房间,直到得到了他所希望的身份:由他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按惯例由明确的继承人担任)。

20世纪末期,苏联的最高領导人在短期内接连去世不利于党的事业,也引起苏联社会普遍的担忧。这是苏联政治、苏联社会缺乏活力的一个不容辩驳的明显例证。苏共内部许多人都认为,苏联必须有一个较为年轻的领导人。

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以其年轻、有活力的特质脱颖而出。“现在再推举一个年迈的领袖是危险的。而且合乎条件的人也寥寥无几,只有葛罗米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格里申(莫斯科共产党第一书记)可以竞选这个位置,但是他俩都已70多岁。剩下的就只有戈尔巴乔夫了,不论从年龄,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政治局里再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各州的书记们打电话向政治局施压,希望戈尔巴乔夫继任。

1985年3月11日下午,54岁的戈尔巴乔夫顺利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战后苏联最年轻、文化水平最高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一名美国驻苏大使后来在文章中说,在苏共历史上,任何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上台,“都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受到国内外的欢迎”。

时任苏共中央国际部副部长的切尔尼亚耶夫回忆说:“当戈尔巴乔夫开始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时,列席会议的人回来兴奋地说:‘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聪明和正直的、关心国家状况和决心做些事情的人。’”

戈尔巴乔夫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领导人的风格,为苏联的政治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位年轻的,不用人搀扶,口才好、可以脱稿演讲的领导人。他走上街头直接与群众见面,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对列宁格勒党员积极分子发表演讲,强调当前需要思想大改革,首先要改变观念,谁不想做就走人——让人感觉国家终于从多年的沉睡之中苏醒了。

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后来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中这样描述道:在戈尔巴乔夫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党中央办公大楼主楼第5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

上台后,在第一次电视讲话中,戈尔巴乔夫坦率地谈到苏联面临的严峻问题。他提出两个最主要的政治口号:改革、公开性;推行外交政策新思维。崭新的“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了。

“人们把戈尔巴乔夫视为一个正常的、活生生的、自然的人,仅此一点,就使人们对他有巨大的好感。”不过人们没想到,戈尔巴乔夫会是苏共最后一位总书记。

“矿泉水书记”丢了税收降了威信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拯救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联的改革跌宕起伏,不仅深深影响了苏联,更震惊了世界。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雄风,结果却出人意料,苏联在他手上解体了。

从当时苏联的情况看,改革是必然的。正如一些俄罗斯学者所指出:“苏联不仅在对内政策,而且在对外政策方面都朝着保守主义甚至新斯大林主义的方向迅速倒退。党的机关工作人员那种在冻结体制下过太平日子的梦想开始实现了。泱泱大国如同发动机出了故障的大船,已操帆停泊。愈来愈显而易见的是,世界第二超级大国完全依靠核武器维持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根据其他指标,它已迅速接近三流国家。”俄罗斯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际上,苏联面临美国里根政府“星球大战”的压力,东欧不稳,在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初期并没有进行大胆尝试,而是从社会生活方面入手。他上台伊始就搞了一个“反酗酒运动”。

苏联人嗜酒如命,俗话说:“可以没有老婆,但绝不能没有伏特加。”当时,酒业税收是苏联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占每年财政收入的18%左右。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需要巨额资金进行军备竞赛,对酗酒问题不加任何节制,18年内酒类产品的消费量上涨了3倍。酗酒引发的死亡率上升、人均寿命下降、犯罪、旷工、致伤致残、婴儿畸形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每天都有很多人处于酩酊大醉的状态,仅首都莫斯科,每个冬天就有上百人因醉酒而冻死街头。

戈尔巴乔夫决定逐年减少烈性酒生产,打算至1988年完全停止生产以水果为原料的酒类,商店限量供应酒类。党员干部喝酒的处以党纪政纪处分。对这一社会痼疾,戈尔巴乔夫采取措施整治的初衷是正确的,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由于酒类产品在苏联的消费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反酗酒运动”首先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税收。据估计,三年内,国家因此少收入670亿卢布(约合1000亿美元),再加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因素,国家第一次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酒精饮品的大幅减少,还让许多人对改革产生了怨愤情绪。连最开始支持改革的家庭主妇们也纷纷改变主意,因为他们的丈夫在无法获得必需的酒精饮品后,转而喝香水,吃牙膏甚至是鞋油这样的刺激性物品(里面大多含有酒精)。当时的苏共中央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抗议信,要求增加伏特加酒的供应量。老百姓给戈尔巴乔夫取了一个绰号——“矿泉水书记”。

政府收入减少,戈尔巴乔夫威信降低,“反酗酒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认为:“‘反酗酒运动’犯了最严重的政治错误,也给改革造成了最沉重的打击。”

另外,戈尔巴乔夫深受斯大林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仍然坚持计划经济,坚信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反对市场化和私有制。在1985年4月23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

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至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与以往的计划相似,目标仍很宏伟,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早已成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吸血鬼”,苏联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居民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力度,戈尔巴乔夫却没有这样做。

从1988年起,苏联预算赤字增大,日用消费品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加速战略”的受阻和失败,使本来已经停滞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利用红场的不速之客事件降服军方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让戈尔巴乔夫吸取教训,形成了“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开始主动采取措施进行裁军。军方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但一件意外事件,给了戈尔巴乔夫降服军方的机会。

1987年5月28日,来自西德汉堡市的19岁飞行运动员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一架飞机闯入苏联境内,飞过800公里的苏联领空,降落在莫斯科红场,途中未曾遇到任何阻拦。鲁斯特甚至驾机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盘旋了几圈,险些撞上列宁墓。着陆后,他還为好奇围观的路人签名留念,几分钟后苏联警察才出面逮捕他。

苏联领空与西方连接的区域,被吹嘘是最安全的,苏联在这里布置了1300架拦截机,约1万枚防空导弹,7000部雷达装置和传感器装置。有人推测,可能是鲁斯特采用超低空飞行,雷达无法发现,或飞行速度慢,未引起注意。

但无论是何原因,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舆论大哗,军方颜面丢尽。两天后,苏联国防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因“指挥军队时犯有严重过失”而被撤职。继任者是迪米特里·亚索夫,他原本负责军队人事问题,在国防部副部长中排名最末。戈尔巴乔夫在任命新国防部长时“跳过”一些军界领导人,其中包括四名元帅。这是他有意惩罚军队领导的象征性做法。同时,这也是戈尔巴乔夫利用机会巩固他在军队中的领袖地位。

冷战结束的关键性人物

几十年来,苏美在冷战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许多矛盾与冲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清醒地意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取代不了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还将长期共处,因此,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改善苏美关系,试图摆脱冷战的桎梏。

当时,苏联国内问题成堆,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不堪重负,美国总统里根又要加紧实施于1983年3月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如果苏联应战,就意味着开始新的一轮军备竞赛,必将增加苏联经济的负担。

1986年2月,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就提出涉及文明社会存在基础本身的全球范围内的矛盾和问题,如环境、大气层和海洋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他强调“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光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这需要世界范围的合作,需要大多数国家密切地、建设性地协作”。

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对戈尔巴乔夫决心结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起了很大作用。这次事故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苏联领导人的意料,并让戈尔巴乔夫认识到,如果苏美在对抗中不慎擦枪走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次公开讲话中,戈尔巴乔夫就呼吁国际社会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下加强合作,建议尽快和里根在欧洲任何一个城市举行会晤。

戈尔巴乔夫为结束苏美对抗和冷战做了大量工作。苏美关系的改善主要是苏联努力的结果。据时任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回忆,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首先研究了对美关系,认识到苏美对抗对苏联的巨大危害,于是,“我和戈尔巴乔夫决定:不管用什么代价也要找到与美国人的共同语言,与他们达成协议。美国也曾说这种竞赛不利。我和外交部、中央委员会的同事们在几周内制定了与美国人接近的政策”。

然而,苏联新一届领导人与美国人开始打交道时很艰难。里根在与谢瓦尔德纳泽会面时,曾说:“我知道你是邪恶帝国的代表,但是我不得不跟您谈话,讨论全球问题。”他以为谢瓦尔德纳泽会立即起身拂袖而去,但谢瓦尔德纳泽微笑着对他说:“总统先生,这是您的成见,过一段时间,您会相信,我们不是什么邪恶帝国,您会与戈尔巴乔夫会面,然后会去苏联。”但里根回答:“这只是神话,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

在苏联积极主动的工作下,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日内瓦、雷克雅未克、华盛顿、莫斯科等一系列会晤,里根不再称苏联为邪恶帝国。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访问华盛顿,与里根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核裁军条约》,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启动与苏美走出冷战的开端。对于这些创举,邓小平后来在与戈尔巴乔夫会见时曾给予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苏美首脑在马耳他会晤,苏方重申新的政治思维是尊重每个国家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作出自由选择,实际上表明苏联不再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为响应苏联的裁军建议,美国宣布削减在亚太地区15%的驻军,撤销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销毁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等。马耳他会晤成为标志冷战结束的重要事件,当时有一名外交官形象地说:“冷战是在地中海暖洋洋的海水中埋葬的。”

戈尔巴乔夫成为结束冷战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动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放弃了维护势力范围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在德国统一和东欧政权更迭的问题上,没有进行干涉,持续半个世纪的、以意识形态对抗为特征的冷战走向了终结。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冷战不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结束。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摆弄卷心菜”

由于经济改革出师不利,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将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政治民主化的起点是提出“公开性”的口号,放开了舆论环境,自由言论纷纷出台。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共产党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面对接踵而至的民族问题,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报告中承认:“当严重的民族问题到来时,我们对发生的一切毫无准备。”

东欧的社会主义是在苏军的占领下得以推行的,戈尔巴乔夫把他的“新思维”也运用在了同東欧的关系上。1988年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对军事干预东欧事务的立场。在当年底的联合国大会上,他声称在1990年底之前,除继续履行有关的裁军协定之外,准备将苏联军队、军备及设施撤出其保守了40多年的东欧势力范围。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用美国歌星法兰克·辛纳屈的一首歌名《我走我自己的路》来说明苏联的态度,因此,这种新的对东欧不干涉的理念被戏称为“辛纳屈主义”。

此前,东欧也掀起过数次民主化运动,最后都被苏军镇压下去。这一次,“辛纳屈主义”和戈尔巴乔夫对军方的打压发挥了作用,苏军保持了沉默。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决定继续走下去。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苏联共产党不再有法定的领导地位。在同时举行的大选中,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第一任总统。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国家领导人应有的称呼。他“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出乎他的意料但又在他构建的“新思维”逻辑之中,1990年6月,依照苏联民族政策和宪法,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发表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有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曾经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我老婆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恩怨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他政治死敌的叶利钦,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当时,苏共党内不再是铁板一块,激进派嫌戈尔巴乔夫改革步子太小,保守派却觉得迈得太大。为了对付党内保守派,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度结成“戈叶联盟”,戈尔巴乔夫做幕后推手,叶利钦则充当“改革先锋”。戈尔巴乔夫没想到,叶利钦却以自己“反特权”英雄、“反官僚”斗士的身份,聚集民意,赢得了巨大的声望,首先跳起来向戈尔巴乔夫发难。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同岁,也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鲍里斯”(意为“斗志”)。和戈尔巴乔夫一样,斯大林时代也给叶利钦的家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叶利钦为人处世用两个字可以概括——剽悍。他在小学的时候就天天打架,他没有俄国人标志性的高鼻梁,因为鼻子在打架中被揍扁了。在七年级的毕业典礼上,成绩优秀的叶利钦大声谴责自己的班主任摧残孩子,然后他被学校开除,只好转学。

参加工作后,叶利钦从基层干起,其实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高升。有一点值得注意,叶利钦从没干过副职,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雷厉风行。

1985年4月,叶利钦因受戈尔巴乔夫赏识而被调任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在戈尔巴乔夫的提携下,叶利钦一路升到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在莫斯科,叶利钦以亲民、实干的作风赢得了民众的好感。在叶利钦看来,戈尔巴乔夫根本没有勇气和官僚体系作斗争。

1987年10月21日,在苏共中央的一次全会上,叶利钦批评苏共的发言在会场中掀起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说叶利钦傲慢、自负、好斗。全会形成决议,一是对叶利钦的发言进行批评,二是责成政治局和莫斯科市委商议并解决该市第一书记的问题。

这段时间,叶利钦知道自己政治生涯行将结束,精神压力很大,甚至想要自杀。他给戈尔巴乔夫写了一封短信,希望留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戈尔巴乔夫却回答:“按全会的决议办。”11月12日,莫斯科市委全体会议召开。叶利钦的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被解除,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

但戈尔巴乔夫从1988年起逐步把苏联政治改革推向议会制、多党制,这给了已经决定和整个官僚体制决裂的叶利钦东山再起的机会。

1990年,叶利钦退出苏共,以反对派候选人的身份,在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中获得60%以上的选票。这个由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起来,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人,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

不过,尽管叶利钦在苏联国内很活跃,却没有对戈尔巴乔夫的地位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这种情况到“八·一九”政变后发生了变化。

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领导人企图最后挽救苏联,采取断然措施,控制了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共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军心涣散,军队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

正当戈尔巴乔夫手足无措之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鼓动群众走上街头,策反了军队,牢牢控制了莫斯科的局势。短短三天,政变就宣告失败。

1991年8月22日午夜2时,被叶利钦“挽救”的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在机场,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似乎来到了另外一个国家。”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在短短几天里,莫斯科、俄罗斯甚至整个苏联已经发生了剧变。莫斯科的实权已经掌握在叶利钦的手中,而他并不打算与其他人分享这份权力。

戈尔巴乔夫试图让人们相信,他仍然控制着整个国家和莫斯科的局势,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正如一年后总统的新闻秘书伊格纳坚科所言:“戈尔巴乔夫没有预见也没有预感到自己的下台。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自己大笔一挥便可以阻止任何事情。”

“八·一九”政变后,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工作已陷于瘫痪状态,克格勃、总检察院、最高法院和其他权力机关的工作也都陷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于是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权力控制中心,而这理所当然地要从强力部门入手。他任命了新的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以及苏联临时代总理。

但他们在自己的新岗位上只呆了一天。8月23日凌晨,叶利钦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要求他取消已经颁布的任命,但戈尔巴乔夫拒绝了。当天上午,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与戈尔巴乔夫会面,这是两人自政变以来的首次会面,气氛相当紧张。叶利钦强烈要求苏联总统在进行任何人事变动的时候必须要与俄罗斯总统(即叶利钦)协商,与此同时,他还将一份新的苏联强力部门和外交部领导人的候选人名单强加给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被迫接受了他的要求。

叶利钦后来在回忆录中指出,他一开始就用命令的语气与戈尔巴乔夫交谈,他希望苏联总统明白,从现在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改变了。叶利钦写道:“戈尔巴乔夫盯着我,这是人被逼到墙角时绝望的目光。”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双重政权制度就此结束。

应叶利钦等人的邀请,戈尔巴乔夫到克里姆林宫参加于前一天在此开幕的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戈尔巴乔夫在主席台上发表了讲话,还进行了电视直播,但他的发言缺乏连贯性,时断时续,随后演变成由叶利钦发起的带有侮辱性的质询。叶利钦逼迫戈尔巴乔夫公开批准俄罗斯总统于8月19至21日签署的所有命令,而戈尔巴乔夫当时甚至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些命令。随后叶利钦又塞给他一份8月19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记录”,指着他的鼻子“命令”他当众宣读。几分钟后叶利钦签署了停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的文件。

走下讲台时,戈尔巴乔夫踉踉跄跄,怅然若失,十年后他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他在2001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您知道吗,猫是如何收拾被逮住的老鼠的:老鼠已经流血了,猫还在不断折磨它,却又不想马上把它吃掉,只是想羞辱它。叶利钦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当时的媒体这样写道:“与叶利钦会面之后,我们看到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看起来就像跟随在训斥它的主人后面的一条灰溜溜的走狗。”

西方媒体于次日刊登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讽刺文章和漫画,其中一幅漫画就是高大威武的叶利钦拽着矮小颓丧的戈尔巴乔夫的手。

用美国人的笔签署移交核按钮政令

1991年12月8日下午1时,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别洛韦日协议》文本准备就绪。签字仪式只用了短短几分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在事实上解体了。

签字仪式后,叶利钦语气强硬地告诉戈尔巴乔夫,苏联已经解体,他必须辞职,根本不容对方争辩。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用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签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及时救驾,他眼疾手快地从自己口袋里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支圆珠笔在放弃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是一位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描写。

蘇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儿猝不及防。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晚景凄凉

戈尔巴乔夫下台后,叶利钦决定每月发给他4000卢布,这个数目在当时非常可观,还给他别墅、厨师、服务员和管家,甚至拨给他17名警卫和一辆带高档自动电话系统的吉尔轿车。

但1992年俄罗斯发生通货膨胀,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大为贬值,到1994年只值2美元。他仅有的8万美元存款也因银行破产付诸东流。

1992年4月,戈尔巴乔夫接受了法国媒体的采访,非常尖锐地批评了叶利钦。第二天,他的吉尔轿车就被换成了伏尔加轿车。他的警卫人数也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3个。

为了生计,戈尔巴乔夫想尽办法。他曾带着外孙女,为外国快餐拍广告,赚到16万美元。2007年,他又为奢侈品牌LV拍了全球广告。

此外,戈尔巴乔夫在2004年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合作,为音乐剧《彼得和狼》配音,他们一起摘得当年的格莱美奖。

写书是戈尔巴乔夫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苏联解体至今,戈尔巴乔夫至少已出版了10本回忆性质的书籍。有趣的是,当前苏联人民正饱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痛苦折磨时,戈尔巴乔夫已经开始用写书的方式赚取外汇了。

他还受雇于《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和《法国自由报》等多家西方媒体,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得到1000美元左右的报酬。

此外,到大学演讲也是他最热衷的事,“现身说法”讲述苏联解体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是他永恒的话题。

戈尔巴乔夫名声在外,自然也带来不少烦恼。其中最让他厌烦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和肖像频频出现在伏特加酒瓶和通心粉的外包装上。2003年,他索性宣布,将自己的名字和昵称统统登记注册成商标。

戈尔巴乔夫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环保和儿童事业的关心。因为领导、创建全球性环保组织“国际绿十字会”,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向他致电表示赞扬。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还常常在有关冷战的电影中“演自己”。在电影方面,戈尔巴乔夫喜欢展示关键时刻的自己——他在一个又一个影片中宣布苏联解体。

有人戏称,戈尔巴乔夫可能是世界上戏路最窄的演员,因为他只能扮演他自己。

2008年,77岁的戈尔巴乔夫宣布重返政坛,组建新的政党——独立民主党,以参加2011年的杜马选举。这个消息曾在莫斯科政治圈激起了小小的涟漪,不过由于俄罗斯《政党法》的限制,该政党目前依旧没能通过政府的认证注册。

下台后在西方蹿红

当苏联老百姓发现自己的钱袋和餐桌上的食物,也像戈尔巴乔夫的演讲一样空空如也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支持他了。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大胆改革曾经受到西方的热烈喝彩。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克劳瑟默在苏联局势动荡、戈尔巴乔夫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写道:“由戈尔巴乔夫当政的每一天,就是使苏联进一步垮台的一天。我们的最高利益,就是帮助他继续掌权。他在击退(保守势力)方面所做的事情,比(国务卿)杜勒斯所能梦想的还多。”戈尔巴乔夫曾多次访问美国,被里根与老布什奉为上宾。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在西方迅速蹿红。

作为曾经的苏联总统,他的权力已全部消失。而作为德国的“老朋友”,他在德国人眼中的魅力却依然不减当年。戈尔巴乔夫访问德国时,不仅受到了总理科尔的热烈欢迎,现场的德国人甚至还不约而同地热烈呼喊着“戈尔比”和“谢谢”这样的口号。他在德国的所有花费都是由出版商支付,他所要做的事情只是到处演讲和卖书。当然,他也并没有将独联体各国彻底忘记。他在演讲中曾多次呼吁西方要慷慨解囊,多多支援当时正处于转型期的独联体各国。而在接受西方记者访问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终将再生!”

由于他在两德统一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德国政府曾号召各大城市都要以“戈尔巴乔夫”来命名一条主要街道,并邀请他访问德国。里根也特别赞赏他在消减核武器方面的伟大成就,为了安慰和消解他下野后的惆怅和苦闷,还特意邀请他到加利福尼亚州进行访问。

美国的9所大学也向并不擅长英语的戈尔巴乔夫发出邀请,准备聘请他出任教授,有的还答应给他的妻子赖莎也安排工作。

最为夸张的是拉斯维加斯的一些赌场,诚心邀请戈尔巴乔夫去担任赌场经理人,并开出百万美元的年薪。还有一个宗教组织曾向他发出盛情邀请,希望他能去印度坐禅修行,并声称只要6个月的时间,便能让他大彻大悟,彻底对政治失去兴趣。

英国的一家媒体还决定出资400万美元拍摄一部记录戈尔巴乔夫生平的影片,并同意为此支付给他巨额报酬。

“退休”后的戈尔巴乔夫无疑掀起了一阵旋风。“老朋友”叶利钦也没有忘记他,曾想让他出任独联体的秘书长。但因为各国都激烈反对设立这样一个组织,最终叶利钦只能作罢。

可是,只要细心去品味,又能体会出这其中的冷嘲热讽意味。戈尔巴乔夫下台后,便一直住在莫斯科的一幢公寓内,依靠克里姆林宫的施舍度日。他的生活过得虽不能说很清苦,却每天都要顶风冒雪、步履蹒跚地去远处倾倒生活垃圾。他的黑色轿车也被荒废在停车场里,因为他已支付不起昂贵的油钱。

对于戈尔巴乔夫这样一位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风云人物,在苏联却频繁遭到冷遇,不少西方外交官都表示惊讶。他们始终都认为,新任掌权者的目的只有两个:若不是为了千方百计地羞辱他,便是要彻底将他赶出俄罗斯。

不少西方国家都表示愿意为戈尔巴乔夫提供最终的归宿。撒切尔夫人也曾暗示过,她的基金会曾有意聘任他。可戈尔巴乔夫对此却极其谨慎,因为他不愿意让人以为他是要“叛逃”出国。

在阅兵式上黯然落泪

在西方,戈尔巴乔夫被奉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但对全体俄罗斯人来说,最无法达成共识的一件事,莫过于如何給造成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下定论。

俄罗斯人大多都认为,他对西方的贡献要明显大于对苏联人民的贡献。很多俄罗斯人把他看作毁灭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

普通的俄罗斯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呢?1999年,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就“20世纪的俄罗斯领导人谁对国家发展给予最坏的影响”为题对俄罗斯民众进行问卷调查,戈尔巴乔夫以34%的得票率高居榜首,成为俄罗斯领导人中的“头号坏蛋”;而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紧随其后,得票率为30%,是“二号坏蛋”。

后来,跨度十几年的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民众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莫衷一是,但总体上认为他毁掉了一个与美国一争长短的帝国,是俄罗斯的“罪人”。

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对戈尔巴乔夫总体上持负面看法,那俄罗斯领导人又是怎样看待他的?

普京曾经把戈尔巴乔夫视为俄罗斯史上最大的叛国贼,他说:“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是那些把权力扔在地上,让一些歇斯底里的疯子捡起来的怯懦者,比如尼古拉二世和戈尔巴乔夫。”他还称戈尔巴乔夫导致了“20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

但2006年、2011年,普京都在戈尔巴乔夫生日时发去了贺电,称他是“当代最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之一”。

2011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也会见了戈尔巴乔夫,告知对方他已签署了授予对方荣誉勋章——圣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的命令。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所以都对戈尔巴乔夫给予了正面评价,用意是减少全体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认识的分歧,更客观地看待国家的历史,消除全体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撕裂,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尽管戈尔巴乔夫经常批评他俩,甚至大骂普京“厚颜无耻”,还建议普京“辞职”。

2018年5月9日,俄罗斯举办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胜利日)73周年阅兵式,戈尔巴乔夫出现在观众席上。《共青团真理报》当天报道称:“在这一时刻,戈尔巴乔夫只是坐着黯然抹泪,可能他想起了曾经参战的父亲,可能他回忆起自己在法西斯阴影笼罩下度过的5个月的时光,也可能,他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

(责编/袁栋梁 来源/《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走进死胡同》,熊崧策/文,《文史参考》2011年12月上;《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著,译林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戈尔巴乔夫大事年表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

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两年后加入苏联共产党。

1955年:大学毕业,回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工作。

1970年:当选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

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历任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

1978年11月:任苏共中央书记,主管农业。两年后当选为苏中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1988年: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87年12月:与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核裁军条约》,结束了从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冷战格局。

1990年3月14日: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

1990年9月: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8月19日,因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而遭到软禁。8月24日,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1991年12月25日: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1993年5月24日:成立国际绿十字会,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

1999年:9月开始筹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当选为该党领袖。

2012年5月:被時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圣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

猜你喜欢
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叶利钦演戏
抓住重点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站在叶利钦墓前
为赖莎而唱
雾在做迷藏
叶利钦退位不寂寞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