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今年爱耳日的一则报道让我这个耳机发烧友突然觉得有些恐慌。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想着自己经常戴着耳机入睡的情景,再想想之前和家人总为音箱音量的问题而争执,不禁后背发凉——这耳聋于我而言恐怕也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然而耳机真的是一个我无法割舍的存在:写稿子怕被打扰时用耳机隔绝外部声音;睡觉怕被吵到睡不着用耳机抵挡如雷鼾声;上班路上怕无聊用耳机听个慕课……对我来说,耳机绝对是神器,虽说耳聋很可怕,但没了它更可怕,真是想戒都戒不掉。
和一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朋友聊起此事,她说整个研发部门的90后小哥哥、小姐姐们几乎人手一副耳机,很多人从早戴到晚。听到这,我这个发烧友都不淡定了:“耳朵一直不休息,不难受吗?”
“你以为他们和你一样戴着耳机听音乐、听课吗?人家就是戴着而已,有没有声音并不重要。”
“那戴着干嘛?”我不解。
“隔绝和外部的联系!”
这便是当代青年的耳机生活观——不想和外部世界有任何交集的时候,就戴上耳机,形成一个自我世界:路上看到不那么熟的亲戚,那就戴着耳机假装没看到,直接擦身而过;公司里遇上迎面而来的同事,同样也能戴上耳机,直接无视。他们的世界没有太多不必要的社交。寒暄?这个词似乎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出现。觉得有眼缘和你聊上两句,看到你还能有发出声音的含糊称呼,那可是他们对你最高等级的礼遇。
当代青年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的标签,他们不愿意在可以触摸到对方的现实世界里和自己不想要交往的人有过多的接触。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很显然,喜欢独处并非当代青年所特有的,只不过在现在这个很多事情可以依赖互联网解决的时代,堂而皇之地独处便显得顺理成章。
外卖这种服务深受“社恐”群体的欢迎——“我只想安安静静吃顿饭,干什么要去应付一桌子不那么熟的人?”工作上的沟通交给钉钉,公事公办,私下里领导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干得不开心,他们随时走人。因为在他们的职场守则里,实力是硬道理,其他都无关紧要。当然,他们的社交也完全可以借助各种移动社交工具,微博吐槽、朋友圈点赞、QQ群八卦……“社恐”群体在线上可以表现得相当“健谈”,常常与线下的那个ta,有着完全不同的灵魂。因為于他们而言,线上社交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随时闪人,还不尴尬。但当场景切换到现实世界,避免“尬聊”(尴尬地聊天)的神器非耳机莫属。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如今这个崇尚结果、效率、成功的时代有着急功近利的隐性基因。在这样被快节奏追赶的时代生存,坚固的外表,高效的防御都显得那么的重要,但他们的内心却同外表截然相反——脆弱而敏感。所以,“高冷范儿”青年干脆不说话,“戴着耳机没听见”就是一个最好的借口,省得自己祸从口出,引发事端。
耳机绝对是社交恐惧的完美解决方案,是当代青年的社交金钟罩。所以再遇上戴着耳机、视你如空气的年轻人,一笑置之吧——人家好不容易找到的金钟罩,可千万别给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