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元
中国的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赋予梅花的很多优秀品质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失的东西。因此,学校确立了“弘扬梅花文化,打造梅香校园”的特色办学理念,并与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相结合,探究实施了“弘扬梅花文化,打造梅香校园”四大课程。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与大家简单交流,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 劳技课程 见贤思齐、睹物思义,梅香校园不能没有梅花,梅文化是梅香校园的“魂”,梅花就应当是梅香校园的“骨”。2016年元月,学校自浙江引进100株梅花,种植了两块梅园。学校以梅园为实践基地,向孩子们介绍梅花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指导不同年級的孩子们参与梅花种植与管理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同阶段的劳动。
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梅文化,并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能力,获得了积极参与实践的切身体验和丰富经验,同时也品味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二、 文化课程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很多人喜欢把文化课程归为“隐性课程”,然而文化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
理念体系:学校秉承“以爱心传递爱心、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潜能激发潜能,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让教师感受到成就、让家长分享到快乐”为办学目标,坚守“以德为本、以道为循”的校训,营造“和谐友善、积极进取”的校风、“为教严谨、博学、慎思,为师赏识、活泼、善诱”的教风和“为人明礼、尚德、自制,为学勤奋、善思、合作”的学风。整个理念体系鲜明地突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与“弘扬梅花文化,打造梅香校园”特色办学理念完全吻合。
文化课程: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2016年开启了“校园文化伴我成长工程”。一是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班级文化的设计。二是让孩子们摘抄校园文化,让老师将校园文化带进课堂。三是将梅文化融入特色大课间活动。四是将梅花图标印在孩子们的校服上,努力做到让梅文化浸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
三、 艺体课程 书画课程:学校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将梅与校本课程相整合,提出“认认真真写字作画,堂堂正正做人行事”的书画育人理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开设了绘画、泥塑、剪纸、刻纸、书法等系列课程,让孩子们画梅、塑梅、剪梅、刻梅、写梅,学校的多幅梅花作品在各级艺术节中获奖。
校本课程:学校将梅花的品质和寓意融入到校本课程《打花棍、翻花环》的展演过程中,并将这一课程与音乐、体育课程相整合,丰富了《打花棍、翻花环》的课程内涵。
四、德育课程
主题课程: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上级的重大活动要求,积极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学校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每年的雷锋月、教师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平台开展国旗下讲话、征文比赛、观看视频、参加社会实践等系列德育活动。其中多项活动先后在阳信县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向家长和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环保课程:学校将“共建节能环保型校园”纳入课程。德育处引导孩子们在校园大树上为小鸟搭建鸟巢,并在树干上张贴宣传《节能环保倡议书》,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以“节能环保,废品利用”为主题的科技节。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节能意识,也成为实现“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
习惯课程:学校注重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和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2018年启动了“好习惯伴我成长过程”,加强了对两个习惯的培养和引领。
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建立一本“好习惯伴我成长日志”。根据调研,我们在“日志”中列举了学校孩子亟待培养的十大礼仪习惯和十大学习习惯。班主任引导孩子们每天放学后结合日志内容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让孩子们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学校制定了文明礼仪监督及奖惩机制,组建了由中层、保安、学生组成的监督团队。监督员于每天课前、课间、放学后在学校各个位置进行值班,记录好人好事和违纪行为,对于涌现的先进典型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文明礼仪检查记录的结果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汇总,学校根据月考核结果对班级进行奖励,并将月考核结果纳入班主任学期考核。
家校课程:学校借每学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六一儿童节等重大活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与互动。平时,通过校讯通将孩子的表现、作业等及时通报给家长,并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班级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平台,我们将在打造梅香校园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