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有人用纸建起“维基百科”

2019-09-10 07:22袁野
党员生活·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奥特维基百科书目

袁野

比利时蒙斯城内有栋白色建筑叫曼达纽姆。这座建筑不起眼的外观与响亮的头衔形成鲜明对比:“纸质维基百科”“互联网前身”……

两个比利时人的狂想

曼达纽姆的创建者是两位比利时人:保罗·奥特和亨利·拉方丹。1895年,27岁的奥特结识了拉方丹,志趣相投的两人很快有了个野心勃勃的规划:创建一份包含世界上所有知识的书目索引。

根据曼达纽姆博物馆官方网站的记载,在别人的嘲笑中,两人努力搜集公开出版物的编目信息,还有报纸、杂志、照片、海报乃至其他图书馆看不上的零散资料。奥特的计划被称为“通用参考书目汇编”。

奥特将搜集到的全部信息统统编制为卡片,创建了一个包含超过1200万张索引卡的纸质数据库。随着时间推移,索引卡最终超过了1800万张。

1904年,奥特和拉方丹发布了通用十进制分类法(UDC),将所有知识分成9大类,如“语言学、文学”和“数学、自然科学”等,其下包含7万多个细分条目,由此,将书目和图书馆资料精确定位到人类知识谱系上的某一分支成为可能。

1906年,奥特和化学家联手,尝试使用微缩摄影技术存储书目信息、文件、照片乃至整本书。这又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发明。

有了可靠的分类和存储工具,奥特和拉方丹顺势而为,于1910年正式提出建立一座记录全世界所有已发表内容的“全球知识之城”,这便是曼达纽姆的起源。

他将这套体系冠名为“网络”

据学术信息网站JSTOR介绍,只需支付一点儿费用,任何人都能通过邮件或电报向曼达纽姆发送咨询请求,工作人员则会回馈给用户详尽的资料,和如今的搜索引擎如出一辙。从这个角度看,曼达纽姆确实称得上“互联网思维”的先行者。

为解决资料需要占据极大的空间,奥特打算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信息过载。20世纪20年代根本没有电子存储,但奥特当时已勾勒出电子存储媒介的轮廓,甚至在1934年提出了脑洞大开的概念:电子望远镜。

“电子望遠镜”堪称史上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根据奥特设想,“电子望远镜”的用户还能分享数据并进行社交,他将这一整套体系冠名为“reseau”,翻译过来正是“网络”。

“乌托邦”里仍然沉睡着宝藏

二战爆发后,德军强占了曼达纽姆,将其充作第三帝国艺术品的展厅,数千个装满索引卡的柜子被毁。1943年和1944年,拉方丹和奥特相继撒手人寰。

1972年,残存的纸质数据库被搬迁到蒙斯一家百货公司的旧址。1998年,曼达纽姆博物馆重张开业。2012年,谷歌正式向曼达纽姆致敬,并与其档案中心结成合作伙伴。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曼达纽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在评语中写道:“通用参考书目汇编被认为是搜索引擎最初的蓝本。”

摘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奥特维基百科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奥特佳业绩“暗礁”
奥特佳业绩“暗礁”
E T 外星人
维基百科禁《每日邮报》为信源
IBM的监视
我只是想给它一棵树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