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青睐,我今年受聘为《微型小说选刊》的评论员,负责主持一档全新的专栏—“深度点评”。点评他人,其实就是提升自己。對此,夏阳深感荣幸。
杂志社之意,在于扶持和培养一支微型小说创作队伍,凭文学论道,唯作品说话。所以,这要求我的点评不能敷衍塞责,四平八稳,更不能吹毛求疵,夸夸其谈。何谓“深度”?开放而不狂放、深刻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即为深度。具体而言,就是我不想冒充学院派,高深莫测,用一大堆专业术语砸晕你,也不想抢媒婆饭碗,满嘴象牙,专拣赞誉之词糊弄你。就文说文,以文说事,说真话,说实话,轻理论,重实战,切实有效地帮助写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专栏唯一的宗旨。希望能给你一束光。
以上,权且为开篇语吧。
这一期,我为大家遴选的是花建设的《重生》。毋庸置疑,其语言表达、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和叙述节奏等技术环节均可圈可点,于普通作者有借鉴意义。然而,我拜读后,心里不由滋生出一句感慨:主人公死而复生,作品却意外猝死。
此话何意?
作品缺乏看问题的角度,缺乏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一味沉湎于还原现场,再现事件发展过程。
文中所涉及的“8·27昆山街头砍人事件”,由于一波三折的剧情,以及是否正当防卫的热议,引发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和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数日雄霸各大新闻头条,让吃瓜群众人尽皆知。如此新闻事件,假如想还原现场,重现事件发展过程,最佳的手法无疑是声像,而不是文字。声像的视听功能,直接、客观,远远超出文字的作用。即使退一步,若以文字而论,那也应该是报告文学的范畴,而非小说。
小说在于发出个人声音,赋予事件意义。面对一个广为人知的新闻事件,写作者不应该紧扣热点,同步于新闻,将新闻变成文字,满足于还原与再现,而是应该把它当作生活素材进行提炼,编织一个大家颇为陌生的故事,另辟蹊径,去阐述自己关于某个点的思考,比如社会,比如法律,比如人性。
如果降低对作者的要求,其实这样的题材还有多种写法,比如将新闻事件作为故事本身压缩一下,然后改变小说时间,或在故事前展开,追根溯源,探讨事件发生的哲学思辨,或在故事发生后狗尾续貂,着眼于风波过后主人公的生活遭遇以及两个家庭剩余者的创伤,内心的冲突与纠结。当然也可以立足故事本身,尝试从某个新的角度自圆其说,挖掘真相,表述观点。比如宝马男隐秘的女友,比如骑电动车人要好的同事,比如某个办案量刑的法官,比如处于旋涡中心那座城市的市长……就技术层面而言,前者是将故事本身微缩,微缩成盆景,然后加入前传或后传,对人物命运、社会秩序进行延伸与梳理;后者是将故事本身放大,放大成森林,然后深入肌理,对某个细胞进行显微镜式的内心逼视和人性拷问。这两种写作手法,属于小说创作之取法于中。
如何取法于上?
我想,那一定是旁逸斜出,另开一枝,在远远的地方出发,千里迢迢,一路涉水而来,只是中间途经事件本身这个小码头,稍作停留便继续奔流而去。这种写作视野,置身于广袤的大地之上,察天观地,深怀悲悯之心体恤之情。至于事件本身,只是小说里面的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很瘦小,也很关键。虽然他不会受困于这个支点,但会沉迷其中进行长久的思考,同时对最近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高铁霸座、抢方向盘等同类新闻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他会“小题大做”,围绕这个支点纵横捭阖,大做文章,呈现出一个面貌奇特的故事。故事里面,贯穿着他某种独特的思想。反观其作品之源,也就是那个事件本身,早已淹没在一大堆文字之中,除了写作者本人心知肚明,眼光毒辣的同道也会拈花一笑。
“小题大做”方面的代表作,当属广西作家东西的短篇小说《私了》,其作品之源是2015年东方之星客船长江翻沉事故。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在网上找来一读,相信会让你脑洞大开。
至此,我不由想起“重述”这个词儿。重述(Retell),起源于国外,属于舶来品,而重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再一次详细复述,更接近英语中的Repeat(重复)之意。看样子很多人混淆了“重述”的概念,估计是这蹩脚的中文翻译惹的祸。在西方,真正的重述,不是简单的改写和再现,更不是一字不改的抄袭,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风格进行二度创作,并赋予事件重生的意义,焕发出作品的第二春。
说到底,无论是否重述,何种重述,故事永远是小说的躯壳,而思想,才是小说文本的灵魂,更是作品存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