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雄
在教育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说明了学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是教学围绕的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做,才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一个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利于其遵从内心本真的想法,展现其个性。所以,处于引导地位的教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有意压制学生,学生不畏惧教师的威严,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动权和自主性,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节奏。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们的发展规律,值得提倡。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若只注重他们在学生上的自主性,则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走弯路,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等,所以要保证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做得不足的地方都指正出来,告诉他们合理、正确的学习方式,并监督他们改正过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益。
(三)处理好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课堂预设,它是对课堂的勾画,是对教学工作的构想,好的课堂设计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都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在学生,教学设计是既定的,但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计划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因此,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处理好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让好的教学计划为教学活动服务,促使课堂教学的稳步进行。假如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即学生的反应在计划外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切不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计划。
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行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都获得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
(一)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有计划、有方向,能帮助学生更快取得更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制定的学习目标自然不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去考查其学习目标,不能因为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与班级不统一就进行否定。学困生能实现及格的目标就应该加以鼓励;爱读书的孩子,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阅读占有的比例会很大,教师也应该支持;一直勤奋努力的学生,进入倦怠期,教师也不应一味拔高,要给出缓冲的机会,让他们适当放松一下。总之,学习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高大快”,也可以是“低小缓”,在立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只有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才是最好的。
(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
对学生来讲,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相通的地方,都应该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要以字词的巩固为主;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把学生的重心放在句段分析上;成绩好的学生则可以展开广泛的阅读。单就阅读而言,内容的选择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个班级内,有的还在阅读故事情节简单的童话,而有的已经开始阅读大部头的名著了,有的喜欢百科类的书籍,有的是文学作品不离手。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其学习的内容自然不同,如果不顾个体间的差异,硬性统一,只会让学困生力不从心,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学习已会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都找不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渐渐失去了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下对作业进行填充,填充部分就是不足之处或兴趣点。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我们通常认为的学习方式就是做作业时安安静静,读书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感情充沛,大部分学生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适用于这样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习惯读出声音,如果让他们安安静静看题,出错率就会大大增加;有的学生天生大舌头,吐词不清,如果非要让其大声朗读,会造成其自卑的心理。学习方式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且不干扰其他学生,教师就不应该干涉。比如,我就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她上课时习惯站着听课,我怕影响课堂秩序,示意其坐下,但她听着听着又站了起来。通过观察,我发现她站起来是在听得入迷的情况下不自觉行为。为了尊重她的听课方式,我把她的座位调整到教室后面,并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任由其在课堂上站立,该生成绩一直很突出。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班级统一和秩序,常常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上课、学习,看似井然有序,其实打破了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不利于他们取得好的学习成效。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就不能相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方式相匹配。
(一)因人而异,准确具体
评价方式和评价的语言,不要为了省事用词一样,要因学生而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学生的优缺点,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弥补不足。评价语言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听到教师的评价后,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需要怎么改正,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要继续保持。具体的评价语言,才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对主观性强的题目判别时,不能只用简单的对错和分值去评价,而要说出这样判别的原因。比如,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用“A+、A、B+、B、C”这样等级化的形式去判别,学生看到教师的评价时,虽然知道自己的作文不够好,但不知道如何改进,那么下次作文该有的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有具体的批语,比如“层次不清晰,结构混乱”,或“语言太平实,无法打动人”等等,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再对比自己的作文,就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也就知道怎么改正了。
(二)形式多样,激励为主
评价要多样,不要拘泥于常规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新颖有趣的元素,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比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互评等等,都可以引入评价体系中。但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一定要遵循激励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下获得好的学习体验,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一次表现好的学生,用口头表扬;作业每次都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成绩进步大的,采取适当的物质奖励;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在表扬时一定要放大其优点,帮他找回自信;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时一定要强调其努力的程度,让其懂得努力的价值。且不可用“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事事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投射下自卑的阴影。
四、結语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但是,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件需要花费心思、花费精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束缚,时时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地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才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举措。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