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核心素养 创设灵动课堂

2019-09-10 07:22张艺
天津教育·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张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知识储备,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主阵地,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润物无声地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

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事先制定计划、目标,就容易迷失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事先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失去方向。因此,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的方向。

(一)以课标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和领悟,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但是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不看课标,就是“心中无课标”,没有意识到课标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教学没有了目标,课堂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二)以教材为核心,强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以课标为依据,还要紧扣教材内容。如果离开了教材,教学目标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先精心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弄懂教材的特点;怎样组织、呈现精彩的教学内容;懂得教材要阐述观点和道理等。教师只有真正熟悉教材、走進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把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强化德育目标。

(三)以学情为基础,细化教学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学习目标不同,产生的学习结果也各不相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航员,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段、学习环境,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具有梯度、有层次、符合学生教学实际的目标,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收获,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将课堂生活化,构建素养的培育平台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载体,还是引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工具和资源。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来唤醒相应的道德情感。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不起来?这是因为课堂中缺少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只是把学到的知识记忆化、符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课标设计符合教材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情感的迸发下,认识世界、发现世界、与世界对话。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道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达成的共识。围绕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剪辑日常生活片段,寻找教学原型,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佐手段。比如,在执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大家排好队》时,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生活情境:到超市买单、去医院看病挂号、在飞机场安检……让学生在课堂通过现场情境体验,真实感受到排队的重要性,并且在体验过程中总结出不同场合排队的具体方法,并能做到学以致用。

(二)合理链接时政,创设社会现实情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内容上新增了法治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渗透相关的内容。课堂上要结合法律、时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宏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学《闻名于世界的丝绸之路》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教学资料,知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明白它是连接东方与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纽带,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繁荣。然后再进行时事链接,通过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三、用心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铸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生活、世界发生多种联系,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课程,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与优秀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生活中每个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极其重要,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植根在中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因此,在《傲人祖先 灿烂文化》这一主题单元中,教师根据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春节——家乡的习俗、舌尖上美食;元宵节——做花灯、猜灯谜;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端午节——包粽子,画龙舟;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爱老敬老……在活动中,民族的传统艺术、民间的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少先队主题活动、班会活动、研学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性教育效益。开学初,德育处就安排各年级的班主任与品德教师针对小学生的习惯细则进行讨论,制定了学校行为规范十大准则,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健康的生命最美丽》时,课堂上学生畅谈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心血,课后班级开展了《感恩母亲——护蛋行动》。早晨上学时,让每一个学生带着一个新鲜鸡蛋到学校,这个鸡蛋将陪伴着学生度过一天的学习与生活,无论上什么课,参加什么活动,甚至上洗手间、吃饭、睡觉都要和它形影不离。到下午放学前,谁的鸡蛋完好无损,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通过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要完成护蛋行动是多么不容易,体会到了当“妈妈”的辛苦。

(三)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内心灵动的时刻,就是教育,教育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学生的课堂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体验,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兴趣,在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方式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生活中的消费》后,班级布置了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开展“爱心跳骚市场”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交流汇报课上,有的学生说自己如何克服自己胆小的心理大声吆喝,拉拢客人;有的学生说面对别人的冷漠,自己用微笑和真诚赢得了信任;有的学生说深刻体会到生活的坚信,赚钱真的不容易,爸爸妈妈真是太辛苦了等等。德育已经无需教师太多语言,学生在活动中已收获满满。

四、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每位学生应该具备的、终身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用细心制定教学目标;不断创设情境体验;用心整合学科内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的同时,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