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强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原动力。在“十二五”期间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天津市北辰区搭建起服务于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的信息化环境,100%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体中小学教师“一人一空间”,所有中小学生加入班级空间。“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在做好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并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课堂,丰富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电子书包”资源丰富且随时可用,游戏化学习让学生获得即时反馈,在线评价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学生互动促进同伴激励,随时记录学习轨迹让学习更加个性化……总之,这一工具让课堂学习活动更加自主,使学习活动向课堂以外的时间、空间拓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泛在学习。
一、实践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以校本研修为基础,问题引领,组建团队,制订计划,培训先行
以北辰区模范小学为例,该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于2015年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的“电子书包”研究团队,并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3个小组,明确各小组负责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每学期确定内容专题,尤其在教材的内容重构上做文章;确定研究时间,将每周二确定为小组研讨时间,每周四为试验教师上观摩课时间。这样安排,有效地增强了“电子书包”研究活动的目的性。研讨后再上课,教师有了指引,目标更加明确,使“电子书包”研究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启动之初的有关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采用读书自学、笔记交流和专家辅导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学习心理学等理论学习;产品设备的功能使用介绍等。在实践过程中,培训、实践、研讨、反思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使研究团队从认识上对研究的目的、意义不断提高,对方法、手段的运用越来越熟练。
(二)以课堂实践为重点,实施重点课例观摩研讨与常态应用并行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无疑是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因而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场景。在先后参与到实践研究中的有关中小学中,都是从课堂教学入手,有的是在校内学科组开展研究,有的是邀请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和电教教师共同研讨。总之,在学习内容呈现、学科知识梳理、课程内容融合、学习方法更新、学习效果反馈、学习轨迹记录、学情统计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北辰区模范小学更是将“电子书包”引入常态课堂,师生都把它当作学习的工具之一,做到了随时可用。该校通过不断摸索、细化研究,逐渐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三环六步——自主建构”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模式,迈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关键一步。
具体来说,第一环节为学习准备,包括引导自学、课堂导入两个步骤,采用学生终端和学习平台,通过前置测评获得具体的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努力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第二环节为合作探究,包括自学解疑、合作探究两个步骤,主要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突破学习者学习上的难点。课堂学习目标是依据反馈数据得出的,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切实遇到的,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切实的关注,而不再有疏离感。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利用学生终端、学习平台以及数字化资源,辅助学生自主解决前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第三环节为实践检验,包括巩固应用与拓展创新两个步骤,目的是指导学生在进行意义建构时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学生在完成探究过程后,对知识的掌握还不熟练,所以,仍要以巩固性应用为主,可以采用学生终端游戏化的训练形式开展个别训练,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终端的丰富資源和工具进行再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力,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建构活动。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两种形式是不可割裂的,重点课例观摩研讨既可以是面对问题解决的深入探究,也可以当作从个别经验到普遍规律的归纳提升;常态应用既可以当作传统课堂教学向体现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逐步演化的过程,也可以当作新型教学模式建立过程中的印证过程。
(三)以校际、区域展示交流活动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信息社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要求,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新挑战。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充分用好校际交流甚至区域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电子书包”专项实践研究中,我们始终将落脚点放在学校、课堂的应用上,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摸索规律,利用校际区域间的交流得到启发、获得帮助,多次组织研究骨干外出学访、观摩,并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观摩研讨活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等平台,让骨干教师登台亮相,展示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数十位教师在全国各项活动中获得荣誉,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又发挥了种子教师的作用,逐渐带动周围一批青年教师参与到实践研究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10多所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其中既有城镇学校,也有位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
(四)以学校为重心,以区域网络环境建设、技术支撑保障实践研究稳步推进
开展“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校都是自愿参加的,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起来的实践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最能结合校情把工作落到实处。区域同样发挥着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环境建设需要区域整体协调,结合学校的具体应用需求进行重点保障,如,教室WiFi的密集接入,要求无线AP有很高的并发接入能力;学生终端与学习平台的即时数据传送,要求网络交换设备和链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带宽保证;为学习平台提供7×24小时运行服务的设备,对计算存储性能也有较高的稳定性要求等。任何一个节点上的故障或者性能低下,都会造成这项实践研究受阻,轻则耽误时间,重则影响效果甚至造成停滞。我们采取了互联网络出口提速、覆盖从全区到学校终端的网络优化、重点学校的校园网络改造性能提升、无线用户接入的安全认证管理等措施,再结合学习平台提供商的具体情况部署域内缓存等,保证了实践研究的技术环境趋于合理。
与此同时,整合学校和教研室学科教学专家、电教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智慧,把研究重心下放到学校,形成了一支专业研究指导团队,发挥着观察与分析、研究与指导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1.“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需要技术丰富的教室环境,或者说它对技术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指望在这样的教与学环境中,教师立刻就能转变教学观念,也不可能先让教师转变观念,再进入到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教学活动,应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技术支撑下教学方法改善的实践、反思、总结、提升,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所在,也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2.信息化教学的技术环境仍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随着网络传输、显示材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包”这一产品的形态也在迭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一专题实践研究时间有10多年,参与学校不下几百所,市场化造就的产品种类多样、性能独特,这就使得其不断迭代、不断完善。因此,需要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研究人员、产品提供者密切合作,使产品和用户在研究中成长,在实践中成熟,从而促进新型课堂教与学模式的形成。
(责任编辑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