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引发了有关“未来银行”的讨论。不过,我们讨论“未来银行”必须对未来的时间跨度进行界定,因为过于遥远的未来,对于当前银行的战略与抉择并无现实意义。但过于短的时间跨度,也不具有战略研究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未来银行图景的讨论,必须在相同的时间框架内,否则就容易陷入众说纷纭的困扰。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规划,往往是3-5年一个周期。对于更遥远的未来,中国银行业很少愿意去思考,其原因就在于,几十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变革,尽管是深远的,但趋势却是平滑和外推的。只有在历史的转折期,银行史的拓展存在断裂时才存在遥望远方的必要。但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正处在这一特殊的历程中。基于此,我们将本书讨论的未来银行界定在未来10年或者再稍长一点的跨度里。
在这样的一个未来时段里,银行会是什么样的呢?中国银行业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型呢?市面上有关的讨论其实很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从业务转型角度解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大零售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方向。这类观点着眼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以及经济模式的转换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认为包括小微企业业务、资管业务在内的大零售业务以及以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为主要内容的交易银行业务是传统银行的转型方向。第二种从金融科技应用角度解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大数据银行、智能银行、数字化银行是未来银行的基本形态。这类观点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对未来银行的影响,认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科技将重塑未来银行业的形态。第三种从经营模式角度解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轻型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方向。这类观点更加重视利率市场化、强监管以及强资本约束的影响,认为控制资产负债规模与缩表、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以及轻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第四种从银行职能属性变迁角度解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信息中介银行是转型方向。该观点重视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对传统银行交易中介职能、信用中介职能的冲击,并认为传统银行从交易中介、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或是未来方向。
上述观点,反映了经济增长放缓、经济转型、金融市场化向纵深发展、金融监管理念和风格逆转、金融科技崛起以及互联网巨头跨到金融界等问题对中国银行业的深远影响。单就观点本身看,都有其现实的价值。不过,对于未来银行图景的讨论,关键在于抓住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逻辑主线。大零售业务也好,交易银行业务也好,抑或是轻型银行,其本质还是传统银行在既有商业模式框架下的经营调整,而大数据银行、数字化银行尽管触及了中国银行业在新逻辑框架下的创新发展,但其视野尚局限于银行个体。事实上,在互联网的逻辑下,个体的发展必须置于整个市场和行业的视角中。在“赢者通吃”的逻辑下,关键性的大数据是被少数底层科技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垄断的。而在业务发展领域,那些标准化的业务,将被占有平台、数据和客户的底层金融科技公司或其合作伙伴占据(正如天弘基金借助余额宝所实现的爆发式成长)。而大量没有金融科技优势,丧失平台、数据和客户资源的金融机构,将通过自身在某一非标准领域的比較优势而获得生存机会,并成为底层金融科技公司所构建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中的一环。不难看出,所谓的信息中介转型,其实也是未来银行生态图景中的一个环节。简而言之,我们考察未来银行的图景,要在新金融逻辑框架下从行业竞争的角度切入,从行业结构的变迁、银行职能的分化、银行个体内部体系的重建等方面来解构。据此,未来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未来银行是智能银行和大数据银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得到深度应用。第二,未来银行是生态中的银行,中国银行业将从“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行业体系,转化为“新综合化金融科技公司—单一开放平台公司—特定人群的银行、特定地域的银行、特定功能的银行”的行业生态体系。现有银行的职能将在分化重组中对接上述的未来角色。第三,未来银行将更加强化银行的公共服务属性,银行生态中的底层公司将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第四,未来银行将向非金融服务领域衍生,在公共服务基础上,银行金融服务将与非金融增值服务相融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第五,银行物理网点和互联网渠道的界限将消失,O2O是银行的主流形态。第六,科技公司化将是未来银行最大的体制、文化特征,金融的风险经营属性不会消失,风险经营属性与创业创新组织的结合,是银行内部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第七,未来银行是以智能运营体系改变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
当我们完成对未来银行图景的描绘时,我们的战略管理工作尚未完成,我们需要找到通往未来银行的道路。未来银行是未来图景对现实的投射,银行现实的战略并不是直接对接未来,而是渐进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因此,未来银行之路的重点,不在于知道未来,而在于基于现实,保障我们拥有未来。本书根据中国银行业的现实,将通往未来银行的未来之路,阐述为五个环节:一是银行找准自身在未来生态中的可能角色;二是银行根据生态角色定位,推进创业创新组织转型;三是银行积极争夺未来金融服务的入口,当然,这决定于每家银行对自身角色的期许,因为对入口的争夺,某种程度上决定于银行未来的生态角色;四是银行通过新的蓝海战略为创新发展、重建赢利能力找到抓手;五是银行对既有的红海市场、传统业务进行特色化经营,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赢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