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伯: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的华人领袖

2019-09-10 07:22:44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婆罗洲共和共和国

他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

这个1776年创立的国家,实行民主选举

比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0年

梁启超把他列为近代八大殖民伟人之一;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说:“他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他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可惜,作为曾在荷属殖民地婆罗洲岛叱咤风云的华人首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叫罗芳柏,人们习惯尊称他为“罗芳伯”,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他的本名。

当年,一朝科举失意后,罗芳伯选择下南洋,团结华人创业,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对整个亚洲都有影响的共和国——兰芳共和国。

這个1777年创立的国家,实行民主选举比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0年,且是亚洲共和体制首创。

34岁的落榜青年漂洋出国

1738年,罗芳伯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石扇,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落,家境十分贫穷,他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从小承载了父母的厚望,肩上的担子很重。

不过,也正是儿时家中的辛酸,让罗芳伯小小年纪就品尝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懂得了“技多不压身”“一门技术就是一个饭碗”的道理。

村里人都知道罗芳伯有“三边”:边读书、边干活、边练武,也就是史文所记载的“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读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

在当地,罗芳伯也算是远近闻名,不但读书和练武数一数二,还做事勤快,为人友善、豪爽,“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深得乡亲称赞。

而这样的文武全才,却偏偏就是没有考试运。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在乡试中再次落榜,这一次,已经34岁的罗芳伯对仕途彻底死心。

为了摆脱生活窘境,罗芳伯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的教书备考生活,带着100多名族人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加里曼丹岛)。

彼时,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屡试不中的教书匠,会在不久后的将来改写婆罗洲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

“有同心者一百(零)八人”共创业

罗芳伯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科举之外的第二次命运改变:“盖闻金山之胜地,时怀仰止之私衷。地虽属蛮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岁值壬辰,节界应钟。登舟自虎门而出,南征之马首是东。携手偕行,亲朋百众;同舟共济,色相皆空。予自忖曰:既从虎门而出,定直达乎龙宫。”

“金山”即指婆罗洲。早在1721年,英国航海家便已开始宣称“全婆罗洲岛商业已被中国人控制”,同时,“华人是西婆罗洲金矿的发现者”这一说法也得到普遍认可。许多华人对此地趋之若鹜。

然而事实上,被称为“蛮夷之域”的婆罗洲,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其艰苦,挖金矿并没有想象中完美。

来到婆罗洲后,罗芳伯在坤甸地区住了下来。

不久,他便发现了问题:华人自动结成各种类似“同乡会”的组织,各个组织之间互不统属,各行其是,常为利益、地盘发生冲突;客家人与潮州人混居地,矛盾发生尤为频繁;婆罗洲土著居民对华人抱有敌意,歧视、排挤华人,来自印尼的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则日夜虎视眈眈。

罗芳伯的到来,冥冥之中似乎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发挥特长,仍以教书为生,课余则积极联络当地的华人和土著居民,充分施展自己与生俱来的交际才能。

能文能武还很热心的罗芳伯,逐渐成了华人群体中特别是当地的客属地区最有威望最受尊敬的人。

1774年,罗芳伯集齐“有同心者一百(零)八人”,组建了“兰芳会”,后来又成立了“兰芳公司”,这便是兰芳共和国的前身。罗芳伯时常告诫大家:“华人要想在婆罗洲出人头地,就必须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在这样的信念鼓舞下,“兰芳公司”很快便发展成为西婆罗洲最大的华人联盟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采矿、农业、粮糖等诸多行业。

这样的“兰芳公司”,注定不会局限在坤甸一隅。在坤甸王国的求助下,“兰芳公司”通过征战,帮助其抵抗外敌入侵和平定国内叛乱,赢得了苏丹的肯定,并获得了坤甸数千里地的奖赏。

如此一来,罗芳伯辖区内的10多万百姓和南北数十里产金地,共同成就了实质意义上的拥有独立经济、军政权力的一方国度。

甚至因为其比同时代同地区的其他政权拥有更为严谨的国家管理制度,罗芳伯的“共和国”吸引了许多当地土著部落前来归附,兰芳版图迅速扩展到整个婆罗洲。就连当地苏丹也表示臣服,要将王位让给罗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绝。最终,在苏丹的一再劝说之下,罗芳伯虽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权,但绝不答应做国王。

1777年,“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简称兰芳共和国)正式建立,这一年被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

与此相比,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制定宪法确定联邦共和制,1789年才正式成立政府、选出首任总统。

婆罗洲历史上的华人时代

在婆罗洲多年,罗芳伯从未忘记过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在他的观念中,南海还是中华文明传播的区域,也因此有后人称之为“早期的南海问题专家”。

刚刚建立兰芳共和国之时,罗芳伯便几度派人回到故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并将西婆罗洲纳入大清的版图。然而,乾隆皇帝没有理睬这些“天朝弃民”,虽然勉强同意与兰芳共和国开展贸易,但他拒绝承认罗芳伯在海外建立的共和国家。

与此相反的是,罗芳伯在海外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1793年6月8日,英国伦敦出版的《泰晤士报》,在第一版报道了“兰芳公司”,文中说:

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元首即大唐总长罗芳伯的神奇贡献,贵在与当地婆罗洲苏丹有机联络在一起,协调各族民众,推行原始的雅典式共和体制,经济亦有规模发展。其国力虽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于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共和走向……

1795年,罗芳伯去世,虽然最终没能等到故国对他和兰芳共和国的认可,但他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1884年,趁中法战争之机,荷兰人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人民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时,清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无暇他顾,兰芳共和国只得勉强支撑。

在110年的历史中,兰芳共和国有过繁荣,有过巅峰,但最终于1886年走向消亡。

荷兰人高延曾经如是记录他所见证的兰芳共和国最后的历史:

婆罗洲历史上的华人时代,甚至婆罗洲的繁荣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当地金矿业由欧洲人的大规模近代企业所取代,华人时代那种矿业鼎盛却已不复存在;农业更由于华人移民大批回归中国而一蹶不振。

这是罗芳伯没有预料到的。

而今,印度尼西亚依然有纪念罗芳伯的兰芳大学,还有纪念罗芳伯的纪念厅、墓园和各种庙宇。印尼西加里曼丹的东万律,有一座占地几十平方米的华人墓,碑上刻着几个中文大字:“罗公芳柏之墓”。远处荒草中的两座华表,无时不在向世人宣告:墓主生前拥有过王者之尊。

(责编/陈小婷 来源/《华人海外建国,首创亚洲共和体制》,欧妍/文,《文史博览》2018年第5期;《罗芳伯:比华盛顿更早的“华盛顿”》,李铮/文,《东北之窗》2006年09期)

猜你喜欢
婆罗洲共和共和国
婆罗洲的热闹雨林
婆罗洲有森林“魔法”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奥秘(2022年4期)2022-04-26 03:59:34
共和都市办公室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48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18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2
共和国的春天
青年歌声(2019年11期)2019-11-13 08:07: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金桥(2019年6期)2019-09-18 13:00:51
共和国的春天
青年歌声(2019年9期)2019-09-17 09:02:48
我的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