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新中国的曲艺团体第一次来到香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到来,在香港刮起了“侯旋风”,他每天都会被记者和闪光灯包围,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记者问侯宝林:“我们怎么用英文解释相声?”侯宝林回答:“有声的漫画。”那位记者穷追不舍:“那怎么解释漫画呢?”侯宝林回答:“无声的相声。”侯宝林的回答让在座的人钦佩不已。
一位西方记者问:“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您说的相声香港人能听懂吗?听不懂,会有人来看您的演出吗?”侯宝林答:“凡是来的都听得懂,凡是听不懂的都不会来。”
儿子侯耀文曾经讲述了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件小事。上世纪80年代,作为电影演员的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一些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持有偏见的人便以此为话题,经常调侃中国的演员。一位西方记者故意问侯宝林:“您是相声演员,里根也是个演员,但是他当了总统,您认为您也能有此殊荣吗?”侯宝林平静地说:“里根是二流演员,而我是一流的。”
陈毅激动得连军帽都甩到了台上
1949年5月10日,丹阳城南的大王庙,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在会上做入城纪律报告。他提出:“我们野战军的‘野’,在城市不能‘野’的。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有到会者看到,陈毅在讲到“在城市不能‘野’”时,非常激动,连军帽都甩到了台上。
齐白石:“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
一次,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声称:如果齐白石能画一张画给他,他就退回齐白石被没收的全部存款,并馈赠金条20根。齐白石听说后,画了一幅画派人送往王宅。恰巧,王克敏正在官邸举办寿宴,得知齐白石送画为他祝寿,喜出望外,谁知拆封一看,是一张《群鼠图》,题词曰:“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残天欲曙,寒夜已过五更鼓!”
华罗庚:“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求学位的”
1936年,24岁的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的一年中,华罗庚完成了11篇论文,每一篇都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但华罗庚不愿读博士学位。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求学位的。”后来,华罗庚受邀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员,该校同样希望华罗庚能申请他们的博士学位,华罗庚再次婉言谢绝。后来,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华罗庚成为一代数学大师。
冯友兰:“清华有三种人物:神仙、老虎、狗”
“清华学校”最初是外交部的附属机关,校长之上还有“太上校长”——董事会,内部职员地位高于教员。1928年,由教师组成的“教授会”向政府要求:1、撤销董事会;2、将清华纳入教育系统;3、批准清华改制,正式成立清华大学……要求均获批准。此后,“教授会”实权增大,据哲学家冯友兰回忆:“当时有一种议论,说清华有三种人物:神仙、老虎、狗。教授是神仙,学生是老虎,职员是狗。”
胡庆余堂:“戒欺”匾一挂137年
杭州胡庆余堂已有137年历史,创始人胡雪岩曾亲笔为其题写“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1981年,胡庆余堂进了一批珍稀麝香。当时,滋补药品“人参再造丸”和治疗性药品“六神丸”都等着麝香下料,就利润而言,后者远不及前者。但胡庆余堂却把这批麝香全部投入了“六神丸”,只因为“六神丸”是城乡居民夏令必需品。
辜鸿铭:“不像你们西洋人专务外表”
民国大师辜鸿铭居北京时,洋人络绎来访,都说:“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抱怨辜鸿铭的油灯太过昏暗。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讲求明心见性,其灯自亮,不像你们西洋人专务外表。”
疯狂日军亲身体验毒气
二战中,侵华日军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化学武器部队——“516”部队。据该部队人员战后回忆,每个加入这支部队的人都要亲身体验毒气。有一次在讲堂上,军曹滕川及助手当场将毒气释放出来,队员们没人敢动。当十多分钟后门被打开时,讲堂内的人已被毒气呛得拼命咳嗽,头昏脑胀,眼泪、鼻涕横流,好不容易喘过气来,只听军曹和助手大声喝道:“好好记住,这就是毒气!”
米芾:洁癖令人啼笑皆非
宋代书法家米芾有洁癖。有一次,他奉命到太庙主持祭礼,由于嫌礼服上印染的图案显脏,竟将它们强行涤除,因此遭到朝廷的严厉谴责。米芾的洁癖还波及到女儿的婚姻。当时,有一位青年秀才姓段名拂,字去尘,正在择婿的米芾看到这个名字就喜上眉梢,对家人说:“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
纪晓岚题亭额讽和珅
清朝时,大臣和珅贪婪成性。有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请纪晓岚题亭额。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写下“竹苞”二字。和珅赶紧让工匠刻成匾额挂起来。一天,乾隆皇帝来游竹园,见到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和珅在一旁赔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
达·芬奇:“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画家达·芬奇还想做工程师、军事家、音乐家、数学家、哲学家、建筑师,他说:“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他在给米兰大公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自荐信中说:“一、我规划建造的桥梁轻巧、牢固、搬运便利,可用来追赶或驱逐敌军,也可抵御大火和进攻。二、在围城之际,我知道如何从城壕中切断水源,和如何制造工具攻城……十、在和平年代,我能建造公共建筑和民用房屋;我还善制作雕塑;至于绘画才能,我也绝不逊色于当今任何一位画家。”
英国人为何给茶叶罐上锁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古柏有一次去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威廉·古柏枯坐一天,忍无可忍,给她写了一封信:“您把茶盒钥匙带走了,让我一天都没喝上一口茶!”
这个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郭丹英在《加了锁的茶叶盒》中记述的小故事,听来很好笑。为什么茶叶盒要加锁,钥匙要随身带呢?
据说,英王乔治一世以前,英国家庭保管和冲泡茶叶大多是女主人亲自来做,仆人基本只负责烧水等辅助工序。18世纪后期,英国人还发明了一种能上锁的木盒,里面装上两到三个小茶罐。為了防止仆人偷偷喝茶,木盒的钥匙由女主人随身携带。
原来,当时茶对英国人而言,是十分昂贵的舶来品,产地遥远且进口税费高达100%。在18世纪上半叶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英国熟练工人一周的工资才能买一磅茶叶。作为稀缺饮品,家中茶叶被窃贼偷窃或者仆人私下偷喝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开始,女主人把茶罐藏在隐蔽的橱柜里;后来,茶叶盒上加锁的做法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