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
春末夏初的五月,《山西教育》杂志社“美育专题采风晋中行”活动如期举办。28日,我们一行七八人来到晋商故里、文化名城———太谷,对太谷的若干学校进行了参观和采访。我们深深震撼于这里的美育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农村学校,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美育成果屡获大奖,这让我对美育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美育,古已有之。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做乐”形成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周朝贵族的教育体系中就包含有六种技能,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专门的艺术教育形式。可见,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乐”的教化作用在古代就已为人所用。当然,艺术教育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更替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到如今,它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更加被人关注。“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的这句话就阐明了艺术净化人性的作用。在这里,好像无形中将“艺术”和“美”建立了聯系。实际上,这种联系恰恰是现代社会呼唤美育的缘由。
那么,艺术与美之间是怎样建立联系的呢?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基于实际生活进行抽象的想象,最后呈现的艺术作品就是对五彩斑斓的自然和社会的映射,此为美的创作。同样,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艺术再创造,此为美的欣赏。可以说,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和欣赏美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可以在其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我们才感受到了艺术之美。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之余,参与者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同时对生活本身产生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十八大以来,美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晋中市结合实际,率先开展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各校因地制宜,进行了加强艺术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一直以来,太谷实验小学坚持“弘扬艺术教育特色,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以竹笛为龙头,书法、沙画、国画、线描、舞蹈、民乐、军乐、合唱、艺术欣赏为主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学校教研组通过长期的总结与尝试,摸索出了“赏、仿、创、享”的艺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通过艺术想象来欣赏美、创造美的体现,它指的是欣赏、模仿、创造、享受,其中欣赏是基础、也是关键。笔者认为,学校内的艺术教育并非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某一艺术项目的专才,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品性、提升情趣的功能才应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目的。孩子们在乐曲中感受节奏美、韵律美,体验世界万物的律动;在绘画中感受色彩美,于五彩斑斓中收获畅想的快感;在舞蹈中感受形体之美,感悟肢体丰富的情感表达功能;在书法中感受线条的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得以修身养性,潜心积淀……
美育项目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扎染工艺课程的开设尤为瞩目。扎染是中国民间古老的手工染色工艺,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天然的艺术种类,而是从一种传统的劳动作业演变而来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艺术有“劳动起源”一说,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劳动,但扎染的作品中糅合了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美学元素,也因此而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扎染工艺走进校园,使孩子们能够在接触劳动工艺的同时进行艺术创造,真正实现了艺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目标。我们在走访的多所学校中,都看到了这种特殊的传统艺术教育。太谷县胡村小学的扎染工艺课程已经开设一年有余,据介绍,学生由最初笨拙的穿线到现在自己设计花纹,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实践。在晋中市第六届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中,胡村小学的“美之韵———扎染”工作坊荣获二等奖。在这里,值得称道的不仅是我国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更是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也正是艺术教育本质的回归。
晋中的美育探索为全省的美育工作提供了借鉴,同时重新聚焦于美育的意义,让我们开始关注和思考美育的本质和价值。基于此,我们对于未来也许该有新的期待:伴随着对美育模式和美育本质的探索,晋中乃至全省的学校美育工作必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的美育工作在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优势的同时,更加着眼于丰富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生活情趣的目标,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真正获得向上、向善的力量,从而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而这正是我们开展美育工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