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万水千山不如你

2019-09-10 07:22温飞
中华瑰宝 2019年9期
关键词:徐霞客旅行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在前往他旅行的第一站—浙江天台山时,写下了第一篇游记。398年后,这一天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性喜山水

如果评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国的“大事记”,首屈一指的当属“唐寅舞弊案”—江南才子唐伯虎与江阴富家子徐经一见如故,结伴进京参加科考时,拜访了礼部右侍郎程敏政。之后程被任命为主考官,京城传言唐徐二人提前得知了考题。此事真相成谜,其结果是唐徐二人虽脱离牢狱之灾,却从此无缘仕途。

88年后,徐经的曾孙徐弘祖(1587—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出生,这孩子博览群书却无心功名,连考个童子试都落榜。父亲徐有勉却乐乐呵呵:“儿啊,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去吧去吧!”大约是祖上的惨痛遭遇让这个家族早就看开了,爱考不考吧。

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徐霞客少年时便立下大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从20岁第一次出游,到55岁抱病而归,30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今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在今天看来,能用一辈子去旅行的人,想必有着花不完的钱。但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普通人出游基本靠走,门票基本没有,吃饭碰运气,住宿靠缘分,旅行最重要的不是银子,而是兴趣、毅力和体力。徐家此时已家道中落,经济上并不宽裕,徐霞客通常“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住宿有寺庙最好,马厩、山洞也行。吃饭则“因地制宜”:迷路饿肚子时,他“剖橘柚为午餐”;过荒山野岭时,他“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到了客栈,借一口锅,便是一碗鲜美的野菜菌汤。

徐霞客并不在意旅行的艰苦,他在意的是母亲—父亲已辞世,怎能把年迈的母亲独自留在家呢?知子莫若母,母亲告诉徐霞客,“志在四方,男子事也”,难道要像圈养的鸡和马一样困在家里吗?为催促儿子尽快出行,徐母亲手缝制了“远游冠”,并表示:“你要遍览名山大川,回来一一讲给我听!”

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终于迈出了家门,但他坚持“游必有方”—母亲去世之前,他游历的地方大都离家不远,难度系数也较小,如浙江雁荡山、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湖北武当山等。徐母80岁后,徐霞客决定在家奉养老母,徐母却主动拉上儿子出游,并努力走在前面。此时徐霞客明白了,陪伴并不能让母亲高兴,母亲希望他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尽管从周穆王、孔夫子、谢灵运,到郦道元、玄奘和李白等都是伟大的旅行者,但他们却未必称得上真正的旅行家,因为他们的旅行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唯有徐霞客的旅行,完全出于内心对壮游山水的渴望。天启五年(1625年)徐母去世后,不辜负母亲的养育和知遇之恩,成为另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徐霞客坚定地走下去。

科考先驱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中说“岷山导江”,故而人們一直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但在长江边长大的徐霞客却认为,长江的水量远大于黄河,长江的长度不应该比黄河短,所以其源头一定不在岷山。他遍览群书,发现大家都只是“复制粘贴”,便决意亲自考察。虽然探源之旅受阻,但他一路考察发现,金沙江乃是长江的上源,于是在《溯江纪源》一文中斩钉截铁地宣称:“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相传由孔子编纂的《尚书》进行勘误。

勘误似乎是徐霞客的强项。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先后登顶黄山的天都峰和莲花峰后,判断黄山的最高峰不是历代相传的天都峰,而是莲花峰。崇祯五年(1632年),徐霞客登顶温州雁湖岗,证明了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并非发源于雁荡湖。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从广西走到云南的南北盘江源头后,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中的种种地理谬误,并批评其编辑:“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勘误之外,徐霞客对地质地理学的理解也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在《粤西游日记》中,他解释了喀斯特地貌中峰林峰丛的形成过程:“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观察了无数奇巧瑰丽的钟乳石后,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寥寥数语、风轻云淡的背后,是徐霞客对无数座石灰岩山峰的艰难攀援及对200多个洞穴的冒险探测,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岩溶地貌专家。

万里遐征

崇祯九年(1636年),50岁的徐霞客忽然产生“再不走就老了”的担忧,于是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乘醉放舟”,水陆兼程,穿越江浙;一个月后,进入江西,盘桓两个多月后,翻过武功山,进入湖南;五个月后,经由湘江进入广西。石峰林立、岩洞密集的桂林山水让徐霞客目不暇接,他把最高的赞誉留在了这里,“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在广西云游近一年后,徐霞客自南宁北上,穿过贵州抵达云南。无限好风光的云南,再度迟滞了他的脚步。徐霞客以昆明为原点,在滇南兜了一大圈,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下旬才继续北上,意在完成自己的心愿—探溯长江之源。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徐霞客来到了丽江,他被土司木增引为上宾,宴乐之余,修书题跋,不亦乐乎。可当他提出要进一步北上溯源时,却遭到了木增委婉而坚定的劝阻。多次尝试未果,徐霞客只得南下经由腾越州(今腾冲)出境,抵达后却再遭阻拦—人们说五月的丛林瘴气甚厉,野人出没,有性命之忧。徐霞客此时已54岁,长年的奔波也使他“两足俱废,心力交瘁”,再三权衡后,他最终放弃了出境的念头,这是他30余年来第一次主动放弃。腾冲,成了徐霞客旅程的终点。

卧游胜具

当岁月伴着脚下的路辗转流逝,走过的地方一一落笔在纸上时,《徐霞客游记》也成了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在没有报纸电视的时代,它被誉为“卧游胜具”,即卧床看书就能达到亲临其境的旅行效果。

徐霞客不仅记录山川地理,还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旅途中的见闻,其中不乏惊魂时刻:一次遇到强盗抢船,他跟强盗商量,等到了吉郡府再把船给强盗,强盗不允,于是他趁着船靠岸时,身手敏捷地跳船逃跑。在云南腾冲,他听说石房洞山上有一个山洞,欲探究竟,于是四肢并用,攀援而上,“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而石頭也是一碰就碎,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坚固点儿的石头,只能一动不动地平贴在悬崖上……

除了惊魂时分,游记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在杭州的寺院里看到一些香艳女子和老僧坐在一起,望着天空发呆;在贵州的山中冒雨赶路,忽然冲过来几个彪形大汉要借烟抽……

记录最多的,是旅途中那些平淡而真实的细节:第一次登上黄山后大雪封路,于是他在山中的寺庙里,听了一整天大雪飘落的声音;在福建攀登一座叫仙阳岭的小山时,阳光灿烂,杜鹃花开得很可爱……

人性光辉

很多人以为,徐霞客的生命因为探险而不同。然而,徐霞客内心的光芒,或许早已超越了那些奇山丽水。

崇祯九年(1636年),江阴一位法号静闻的僧人,用鲜血抄写了《法华经》,想要将其供在云南大理的鸡足山。彼时云南还是天高地远的偏瘴之地,静闻于是找到徐霞客,恳请参与其西南之行。起初的旅程还算顺利,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场灾难降临了。徐霞客这样记载:十一日夜行舟时,忽闻岸上传来哭声,大家恐惧不前,只有静闻心生怜悯上岸察看,却正中劫匪的圈套,混乱之中只有徐霞客侥幸未被刺伤。徐霞客与负伤的静闻逃出后继续赶路,九月静闻卧病不起,只好停留在广西南宁的崇善寺。徐霞客继续旅行至十二月返回时,愕然听说静闻已与世长辞,只留下遗言“必窆骨鸡足山”。

这句遗言是说给徐霞客听的吗?不,两人只是萍水相逢,静闻并无意要求徐霞客替他跑腿,徐霞客也不必担负这个责任,他本可以从此别过。但是徐霞客却决定:我答应过静闻,带他去鸡足山,现在他死了,那就带他的遗骨去吧!一年后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当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与血书,抵达鸡足山时,古刹众僧无不动容落泪。

徐霞客这一生已胜却人间千万生!但长年奔波所累积的创伤,也让他的身体不堪承受。崇祯十三年(1640年),55岁的徐霞客再也走不动了,几个纳西族汉子遵照土司木增的命令,将他抬回了3000公里外的江阴老家。几个月后,徐霞客在病榻上去世。

徐霞客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回看他的生平,无非是行走和记录。后人称他为“千古奇人”“中华游圣”“地理学之父”等,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这所有的赞誉之词,都无法匹配徐霞客那简单而直白的人生—人,如何用一生的时光,去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

温飞,自由撰稿人,地球旅客公众号创办人。

猜你喜欢
徐霞客旅行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小黑的旅行
徐霞客志在四方
夏日旅行
徐霞客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