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婷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开始,那么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容人忽视的,从幼儿园阶段就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将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本文分别从革新传统的传统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重视家园合作、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探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途径,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逐渐改革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和改革成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点教育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幼儿心理教育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体系,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学举措和计划,这样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革新传统思想,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中,不仅是幼儿教师,家长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做到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导教师和家长更加明白和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而更加坚定教育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给幼儿一个快乐、简单的童年,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日常多看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并善于学习教育理论,再将理论付诸于教育实践,关注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逐渐形成自己的幼儿心理教育体系。教师也可以经常和幼儿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教学的经验,结合幼儿园实际条件,开设“家长育儿沙龙”对于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思想以及方法,给与适当的指正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利用日常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知
幼儿接受教育最广泛、最频繁的途径就是日常的幼儿教学,因此,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的课堂教学将心理教育逐渐渗透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结合需要教学的内容,再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如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会,从经验中获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和情感,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幼儿的心灵力量。
例如,在“星星和哨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星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询问学生对于星星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说对于星星的想法和认识,在幼儿发言时教师需要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表扬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儿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角色朗读,激发幼儿积极表现的欲望,及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幼儿在身心愉悦中发展健康的心理。
三、联合家庭环境,重视家园合作的协调性
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对于幼儿今后完善人格以及健康个性的成长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育责任都归到幼儿教师身上,而是需要在幼儿园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学园环境,同时与家长之间相互联合沟通,共同构建和谐融洽的情感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幼儿教师可以和幼儿家长保持一种规律性的联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多举办幼儿园的家长会,在园中不放过幼儿任何一点异常的情绪波动和行为,能够通过对幼儿的观察、照顾,及时了解幼儿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能够做到和家长之间有效沟通协作,通过双方的努力和照看,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及时纠正和控制,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教师和家长一起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成长环境。
四、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幼儿心理教育水平
幼儿园教师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因此,心理教育的效果好坏更幼儿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素养息息相关。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都还有待提升。相关的教育部门需要着重加强教师对心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和能力。
例如,幼儿园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开展一些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或者培训,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园教师积极走出去进行学习、提升,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幼儿心理教育工作的质量。另外,幼儿园方面也可以主动丰富园内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资料参考。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综上所述,在对于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的时代,幼儿的心灵和身体都需要教师给与充足的“养分”,为幼儿提供健康,适宜的成长环境,再加上耐心科学的引导,只是这样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向上发展,进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参考文献
[1] 冯丽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教育对策[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9):236.
[2] 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