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感恩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感。当前,我国的感恩教育越来越偏离正轨,感恩情感被掺杂了一些有毒的“添加劑”。在重庆万州纯阳中学的高中毕业典礼上,900多名学生向老师集体下跪“谢恩”,孩子们低伏的头颅、磬折的膝盖,汇成扭曲的海洋。事实上,如此感恩教育只不过是把感恩当作珍藏已久的老古董,需要时“掏”出来曝一曝光、炒作一番,其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
这种“被”感恩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价值取向扭曲,扼杀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同时,“被”感恩对于社会而言,只是一场浅薄的闹剧,对社会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例如,因家境贫困接受社会捐助的青年学生“被”要求在各种场合公开自己的贫困状况,甚至还被要求在大会上拍照摄影,讲一些感恩的话,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报道。当受惠者“表演”出感恩行为时,感恩之情已经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有“等价交换”的商业原则。这一切均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不和谐因素,会导致感恩文化异化为“索取回报文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教育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示。感恩教育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恩得有尊严。虽然“下跪”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感恩形式,但我们也需要扫除传统感恩文化中落后的东西,增添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上述外化作秀式的感恩行为实质上不是感恩,只不过是一场场闹剧,这个错误的过程必然带来失败的结果。如此感恩教育只能使大部分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仅仅流于形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更不能化作自觉行动。更有甚者,“被”感恩很有可能会激发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变“被”感恩为“反”感恩,对父母和社会的索取变本加厉。
所有的感恩都要有尊严、有真情、有价值,其基础就是施恩者与接受者都有爱心,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感恩教育千万不可简单化、形式化、功利化,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感恩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耐心培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