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恳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只有人们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才会自觉地遵纪守法,社会上才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这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是使良好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儿童的内心,使儿童了解和遵守法治原则,引导儿童学会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有很多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未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讲授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认真备课,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元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情、备作业设计等等。《道德与法治》是2016年才设置的课程,教师对教材还不熟悉,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备教材尤为重要。
经教育部审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线索架构的,有机地把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儿童现实生活之中,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有利用于学生阅读学习。教材文本內容比较少,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现儿童的生活原型,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渗透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采用以活动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活动增加了课堂的开放性,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简单地进行对学生进行教材文本的讲解和情节的描述,则整堂课就会重点不突出,学生只能肤浅地认识课本知识,粗略地了解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钻研教材,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理清思路,对教材进行整合,发掘教材的法治元素,补充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书本图文的理解,让法治元素在图文中得到升华,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法治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公民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法治社会必备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全民守法的基础性条件,规则意识需要尽早地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他们对规则的体验感、认同感和敬畏感。
小学儿童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体形象性的事物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小学生生活的场景,最适合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二年级《品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表演以下场景:教室里,有的同学在认真听课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打闹;有的同学在阅读等等。表演结束后,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说想法,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体验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学生的意见给班里定一份《公约》,这样定出来的《公约》很有公信力,可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作用。
三、引用案例,传授法律知识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也只有学法、懂法,才可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应该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主阵地。教无定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叙述、谈话、游戏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其中引用案例是进行普法教育的最好方法。
案例是人生叙事,具有震撼心灵的教育意义,能够很好地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还不适宜用讲解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传授法律知识。通过让学生直接面对法律事实,展示案例,分析案例,带着问题去学习法律知识,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取法律知识,有效地激发他们学法、用法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二年级《品德与法治》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里,有一个案例“2015年10月,某小学由于学生下楼参加活动时,没有排队,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讲到这个案例时,我们可以插上一个假设:如果这起惨剧是由走在后面的一个学生开玩笑,双手用力一推前面的同学,造成了同学们的伤亡,这个学生要承担什么责任?父母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普法知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对法律的敬畏心理,树立起法制观念。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一种公共规则意识。所谓公共规则,就是在具体事情上,界定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本之策。
《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课堂只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具有公共规则意识,做一个有爱心、讲道德、负责任的学生。例如,我们在讲授二年级《品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时,通过图片展示、创设情景、讲故事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教室、运动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是不能乱扔垃圾的,乱扔垃圾是违反场所管理规定的,并会受到批评或处罚。还要让学生明白在野外也不能乱扔垃圾,野外乱扔垃圾不但影响美感,而且会形成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违法《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美好的生活环境是由我们共同创造的。我们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附近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规定是否有关于讲卫生方面的内容,如果违反了规定会做出什么处理。或者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社区乱扔垃圾的情况,在下一节课时向全班学生做汇报。就这样,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向校外做了有效的延伸,使学生在具体的事情中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学以致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持之以恒,学生就会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
《道德与法治》课将道德与法律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明辨是非,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老师应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运用创情景、说案例、谈感受等鲜活的教学手段,加强普法教育,使学生学会法律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