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的催化剂

2019-09-10 07:22陈淑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5期
关键词:摇篮曲律动歌唱

陈淑贞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因此,如何有目的地让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引起共鸣,情感领域获得进一步延伸与扩展,将情感教育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目的,这是一件值得我们探究的事情。本文就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1.在听觉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2.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造;3.在音乐与律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炼情感。

【关键词】中学音乐;情感教育

初中音乐教育,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使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与过程,而这更是在用音乐之美陶冶学生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主要时候,所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切入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在听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音乐是审美核心的艺术,是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的艺术。当乐声响起 ,人们无须经过任何理性化的需要,单凭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蕴含的情感美。在音乐听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地体验歌曲中的情感。有些歌曲,虽然学生未有过战争经历,但当聆听到具有伟大人格精神的音乐作品时,同样会受到激励,受到感染,这就是情感体验的作用。如,《义勇军进行曲》那雄壮嘹亮的歌声,会顿时使学生情绪高涨、情感油然而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饶、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从而激起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并立志为报效祖国发奋学习。如课外听赏《我的家乡多美好》反映农村生活情境的歌曲时,学生也能从那优美的旋律中体验到从未感受过的山青、水秀、人美的乡村气息,从而增添了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又如学唱《青年友谊圆舞曲》时,体贴地表现了青年们欢乐和激荡的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使人陶醉,使人兴奋。歌曲旋律活泼、优美,使感受蕴含盎然生趣和快活的旋律。

二、在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造情感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特点的一门课程。作为人的声音艺术的歌曲,它是通过人的声音,发挥音乐的性能来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是语言的音乐要素的高潮化的表现。所以歌唱具有“以人声诉情,以真情感人”的教育功能,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这正如柯达伊所认为的:“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歌唱教学,其本身就是让学生在学与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情感,同时也是很好地进行情感改造的手段之一。所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选歌

选歌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成熟条件、歌唱与理解能力来选歌。因为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歌曲,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蕴含的情感不同,而不同年龄段学生,其理解、感受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学时要选用不同情感类型的作品进行教学。如中学歌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彩色的中国》《七子之歌——澳门》等歌颂性的作品,要通过歌唱的声音来抒发歌曲表现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歌曲中艺术形象的感染,思想感情得到改造,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向学生分析和把握音乐作品

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准确、生动,语气语调要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与感染力,着力表现出歌曲内部蕴含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熟悉歌词,把握情感基调,尽量缩短学生和作品的时间距离、心理情感距离,转变情感,促进学生在未唱其歌已倾其情到作品表现的时代和情境之中,为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作先行准备。

在上八年级下册中的《摇篮曲》一课,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有生活体验,自然对摇篮曲不感兴趣。而摇篮曲音乐的浅显易懂又很难提起学生努力探究的欲望。但如果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母爱!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亲身经历的,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奉献的情感。年轻的心纯真善良,只要方法适当,“母爱”之情都会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被母爱包围,有些不以为然,教学中也看到了学生默然的表情。为了让学生在欣赏中受震撼和感动,教師可以播放世界著名的摄影作品,欣赏世界各地原生态的摇篮曲,给妈妈的贺卡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大信息量地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紧扣“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母爱之情中。学生在学唱《摇篮曲》时声音动听,风格贴切,情感真挚。感受和体会到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因此,只要我们很好地去分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情感,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对音乐课美好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3.多次欣赏歌曲

教学中把教唱的歌曲多次放给学生听,重点的地方要反复听,学生通过多次听才能体味音乐的美,辨别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验与感受,使原有的情感得以改造、升华。适当运用多媒体,更能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体验情感,改造情感。

4.演唱中情感的变化

课堂中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应随着歌曲情感的需要而有所变化,注意巧妙地运用声音技巧的轻、重、缓、急,仰、扬、顿、挫;音量、音色与力度不要千篇一律,要以整个身心情感投入到作品中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涵,达到听其声就感其情的演唱效果。因此,学生演唱的歌曲越多,接受新情感的机会就越多。经过如此多次的良性循环后,学生的自然情感就获得升华,从而达到了情感上的改造。

三、在音乐与律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炼情感

音乐律动,是挖掘精彩课堂的快乐源泉。音乐与体态律动的教学,是使学生通过身体的直接体验、通过听觉与动觉来接触音乐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音乐与体态律动有机地结合,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提炼。

首先,用熟悉的音乐或歌曲融入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向学生讲述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与不同节奏强弱的对比关系,引导学生去感觉并用拍手、摇头、摆动身躯等来体验音乐节奏的动感和体态律动的优美感。其次,在歌唱教学中配以适当的肢体律动。再次,在律动中配以音乐,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练习。用肢体动作、合着音乐的拍子来表现和感受音乐。如《青春舞曲》可以将全班分成唱歌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满“青春”的活力。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表现中尽情享受音乐的旋律美和肢体活动的快乐感,提炼情感,陶冶身心,健全体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中的催发剂,也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潜诣移默化中去感染学生,催醒学生心灵、感化学生灵魂,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享受音乐,从而使他们终生喜欢音乐。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郉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摇篮曲律动歌唱
和谐律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摇篮曲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再寻绿野仙踪
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