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昶
穆桂兰,1929年6月生于密云石城镇西湾子村,1947年7月入党。14岁参加村治安小组,担任妇女委员。入党后,担任村妇救会主任,组织全村妇女送军粮、缝制军鞋军服支援前线,曾获“支援前线模范人物”称号。1953年至1988年,担任村生产队妇女队长、计生委员,并兼任村义务接生员36年。改革开放后,她带头种植果林,帮扶妇女,被原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初见穆桂兰,90岁高龄的她远比想像的硬朗。满头白发,干净利落,白底紫色碎花短袖衬衫上别着党员徽章。说话不紧不慢,精气神儿十足。
“我们村是革命根据地,我18岁就入了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跟着共产党。”穆桂兰告诉记者。
“党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党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这是采访中老人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老人的家简朴整洁,挂在墙上的一面锦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巾帼英雄妇救会主任 为了民族解放投身抗敌”这是北京市妇联在2015年为致敬穆桂兰老人而特制的。
72年党龄,40多年从事农村妇女工作,36年做义务接生员分文未取。一句誓言,一面锦旗,一串数字……这是穆桂兰一辈子一心向党、初心不改的最好见证。
“入党那天是我新的生日”
穆桂兰的老家在密云石城镇西湾子村,抗日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坐在沙发上,老人为记者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日本鬼子是在我7岁时来到村里的。那时,鬼子一来,全村人就都躲到山里去了。我们一家人也在山上躲了半天,看着山下村里没动静了,以为鬼子走了,父亲就和小叔一起先回村看看,结果在村口就被鬼子抓住了。因为我的小叔有点呆傻,鬼子只把我父亲抓走了,同时抓走的还有两个村民。3个人被抓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说是被鬼子杀害了。”
失去父亲的第二年,穆桂兰的舅舅把她给了村里一户农家当童养媳。她说,当童养媳时很苦,小小年纪不但要干各种家务活,更让她痛苦的是“裹脚”。“那裹脚布勒在脚上别提多难受了,而且真的裹成了‘三寸金莲’,就啥也干不了了。”说到这里,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
1942年,八路军来到村里,建立了根据地,八路军工作人员宣传抗日,还在村里开设了学堂,给她们发课本,教她们学文化,一下子打开了穆桂兰的眼界。在八路军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她坚决不再裹脚,而且参加了村里的治安小组,担任了妇女委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那一年,穆桂兰只有14岁。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她激动地说:“是共产党、八路军救了我,要是真裹了小脚,我就成了一个废人了,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党!”
村里治安小組的主要工作是锄奸防特、组织妇女做军鞋军袜。穆桂兰回忆道:当时,村里经常来日本鬼子,并在村边的山顶上修了炮楼,安了据点。她们给八路军做的军鞋军袜白天不敢拿出去,只有到晚上装在小筐里,送到山上的一个坑洞里藏起来。区政府就在离村三里地的磨岭沟阴沟洞驻扎,区长姓翟,他带着工作人员经常夜里到村里来开会。为了防范汉奸走漏风声,穆桂兰和治安小组成员就在村里站岗巡逻,他们曾抓住好几个汉奸、特务。说到这儿,穆桂兰老人开心地笑了。
说起自己入党的事,每个细节穆桂兰都记得清清楚楚。“1947年7月7日这个日子,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我刚刚过完生日,加入党组织那天就是我新的生日。”穆桂兰说,她的入党介绍人是王金荣和刘晨。入党那天,村书记问她:知道共产党是咋回事吗?她说:“知道,共产党就保护着老百姓不受欺负,让老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让她自豪的是,她入党没有候补期(预备期),宣誓那一天就成了正式党员。她说,村长告诉过她,她一直一心为党工作,早就够入党条件了,要不是因为年纪小,早就成党员了!
“为大家服务是我应该的”
穆桂兰干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做义务接生员,整整36年。老人告诉记者,1963年,她被派到乡卫生院学习培训一个多月,就被安排做了接生工作。她说,在农村,人们管这叫“接生婆”,很多人不愿意干。但是村书记找到她,要她做这项工作时,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干接生婆没啥丢人的,咱是党员,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时,做接生工作是可以收费的,当时接生一个孩子可以收5块钱。但穆桂兰接生,一律不收钱,都是尽义务。也是从那时起,不仅是西湾子村,周边村的接生工作都是由她来做的。后来,随着密云医疗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妇女都去医院生孩子了,她才不再做接生这项工作。
穆桂兰担任接生员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接生的孩子没有一例难产和夭折。她做接生工作36年,常年奔波村里村外,经常忙到“一边喂猪一边吃饭”,无暇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和患有残疾的丈夫。
记者问穆桂兰,您给人家接生费心费力又不要钱,您图啥呀?老人回答:“当时我是生产队长和计生委员,组织上让我做接生员,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主动去卫生院学习,党员干部就是人民勤务员,就要为村民做事。”说这番话的时候,穆桂兰老人的目光炯炯有神。
“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
改革开放后,穆桂兰带领妇联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干得热火朝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推行,穆桂兰带头种植果树,把在党员干部会议上学到的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教给村民,尝试在干旱少雨地区发展果林经济。
“我一直都是生产队长,之前是催着乡亲们干活,分田到户之后,大伙儿积极性高了,我就和乡亲们一起努力,摸索脱贫致富的出路。”穆桂兰说。凭借着分田到户的土地和林果收入,穆桂兰还清了家里的债务。
“我一辈子受苦受累,从未向困难低头,也从未抱怨过。经常有各级党组织来看望我,问我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家里没有困难那是瞎说,但我从来没麻烦过组织,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回忆往昔的艰辛,穆桂兰坚定地说。
穆桂兰家中老、幼、残疾8口人,在村里,她是担子最重的家庭主妇,也是最能干的妇女干部。多年来,她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许多女性,鼓励她们追求独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在新农村建设中闯出一片天地。
采访最后,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蓝色纪念证,那是志愿捐献遗体证书。老人的女儿对记者说,母亲悄悄去医院办理了自愿捐赠遗体手续。他们知道后,都不理解甚至反对。但老人这样说:“党培养了我,给了我生命的荣誉,我一辈子跟党走。我此生最后的愿望就是报答党恩,自愿将遗体捐献给国家医学教育事业!”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