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丙利
“猾鲫”是相对于生口鲫鱼而言的,多为多次钓放或脱钩受惊吓的鲫鱼。猾鲫的觅食特点是进窝快,但吃口谨慎,浅吸快吐,即俗称的“涮饵”。它们常对熟悉的饵团产生警觉,不敢大胆吞食,或挑食窝边的散饵,或通过频繁涮饵去吸食饵料雾化后的细小颗粒,这样就会有两种现象经常出现:要么水面鱼星泛滥,浮标不动,要么浮标讯号频繁,但空竿连连。
钓鱼就是一个应变的过程。面对猾鲫,我们不可墨守成规,要以变应变加以破解。
选饵和用饵历来为钓鱼人所重视,饵料不分贵贱,只要鱼肯吃就是好饵。钓场上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哪款饵料上鱼率高,大家就都去用哪种饵,但时间一长,其效果就会逐步变差或者干脆不上鱼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鲫鱼长期吃某种饵料时被多次钓放,或受到多次伤害、惊吓,当再次发现所熟悉的形状、味型、色泽的饵料时便产生了条件反射而回避。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即使它因饥饿所迫而觅食,也会小心谨慎,快吸快吐,不敢深吞入口。当遇到这种吃口变猾的鲫鱼时,我们在用饵时就要根据季节、水温、水质随机应变,一种饵料不吃,马上变换饵料的味型。比如在初春时,我们可以用腥香饵,仲春时可以选择蛋奶味型的饵料;夏季的水质较肥,可以选择草莓加果酸味型的,深秋也可以用香腥或腥香加甜味的味型,钓者最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多加探索再行决定。总而言之,没有不吃饵的鱼,只有鱼不吃的饵,只要饵料应变对路,效果会立竿见影。
常玩台钓的钓友都知道,饵料的雾化对鲫鱼有很强的诱惑力。因此,在垂钓生口鱼或不是很猾的鲫鱼时,大家都比较注重饵料的雾化性,而且实践证明,饵料的雾化效果确实能提高上钩率。不过,当我们遇到猾鲫时,如果我们还是按常规去垂钓,可能就要铩羽而归;要想钓出理想的效果,就要从猾鲫的觅食特征入手,在充分了解猾鲫的觅食行为特征后,才能找到正确的对策。
有人说,猾鲫不是胆小不敢觅食饵团而喜食雾化的细小颗粒吗?不是只捡拾窝里的散饵吗?那么我们就改拉饵为搓饵,将饵料开得软而黏,搓出黏饵,控制饵料散落和雾化,让猾鲫没有细小的颗粒可吃,进而逼迫它们去觅食钩上的饵。这一思路是否可行?实践证明,此法是行之有效的。再狡猾的鱼也要吃饵,鱼类有“吃软不吃硬,吃小不吃大”的习性,搓软而黏的小饵正符合鱼类的这一习性。当然,这要以饵料的味型对路为前提。
再狡猾的鱼也要吃饵,鱼类有“吃软不吃硬,吃小不吃大”的习性,搓软而黏的小饵正符合鱼类的这一习性
钓猾鲫除了正确选用饵料以外,浮标的调钓同样重要。很多钓手习惯性地追求浮标的灵敏度。在灵敏度方面,台钓确实比传统钓优越,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否认灵敏度的重要性,但更要强调其针对性,也就是说要用对地方。我们在钓鱼时会经常遇到轻口鱼情,如冬季低温鲫鱼吃口轻,夏季低压天气,水体多呈缺氧状态,鱼类难受厌食,这时的鲫鱼吃口也会变轻。此外,鱼类在受到惊吓后,短期内吃口也会变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调灵钓灵的方法,努力追求浮标的灵敏度就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遇到被钓猾的鲫鱼,你再过分追求灵敏度,可能就要走麦城了。
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猾鲫的觅食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把控浮标调钓的灵与钝。对路的方法应该是,当它在“涮饵”的时候,我们不要追求钩饵过分灵敏,宜采用适度钓钝的方法或“让口”策略应对,即垂钓时不要一见讯号动作就抓,要摸索出它一般在第几次动作才入实口,仔细观察哪种讯号是实口,哪种讯号是假口,遇到假口就“让”,要抓上鱼率高的讯号。笔者在钓这类鱼时多采取调低钓高的策略,并养成了“让口”的习惯,一次抓不住口就等它二次或三次,要有耐心。在调钓上,我习惯调3目钓4目或5目。
有一年幕春,我到一处陌生的自然水域垂钓,那里钓鱼人很多,是被人常年光顾的老钓场。起初,我搓大饵团作窝,上鱼后我调3钓3拉饵垂钓,偶尔上的鲫鱼个体还可以,但是渐渐地,空竿率开始上升,起初我以为是小鱼闹窝,便拉小饵钓4目,但还是抓不住口,我观察一番后发现,窝中鲫鱼泡不少,个体还不小,凭经验判断,可能遇到猾口鲫鱼了。于是,我马上将饵加适量水和粘粉,并适当打柔,使饵料呈软黏状,改拉饵为搓小软黏饵,并将浮标继续上推,钓到5目。这样调整后,讯号虽然变少了,但上钩率却显著提高,而且鲫鱼个体都不小。在不少钓友还在手忙脚乱的时候,我的上钩率一直比较稳定,这段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釣组配置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浮标的灵敏度、钩线的隐蔽性及鱼获保障。我们知道,在鱼的密度较大且是生口鱼的时候,为了提高上鱼速度,我们配置的浮标、线组,包括鱼钩都要偏大,使用的钓竿也是偏硬的,这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明知所钓的鲫鱼密度不大且为猾口鱼时,再延续这种办法就要付出代价了。我们应该改变对策,从解决猾鲫胆小、狡猾、觅食谨慎的特点入手,通过更换小号浮标、增加线组的隐蔽性、饵料的适口性及便利性,去应对猾鲫的觅食特征;应该在保证钓组拉力的前提下,使用小标、细线、小钩,以降低猾鱼的警惕性,只有使其警惕性降低,敢将饵料吸入口,方能提高上钩率。另外,由于使用的钓线线径降低了,钓竿也应相应地换为较柔韧轻便的中硬竿,否则硬竿配细线,由于硬竿弹性差,很容易伤线,遇到稍大些的鱼很容易断线跑鱼。
鲫鱼在“涮饵”的时候,我们不要追求钩饵过分灵敏,宜采用适度钓钝的方法或“让口”策略应对,即垂钓时不要一见讯号动作就抓,要摸索出它一般在第几次动作才入实口
钓猾鲫时,笔者多采取调低钓高的策略,并养成了“让口”的习惯,一次抓不住口就等它二次或三次,要有耐心
鉴于鲫鱼偏小的体型,我一般用小号长身长脚枣核型纳米浮标,主线0.6~0.8号,子线0.3~0.4号,鱼钩用2~4号袖钩或极细袖,鱼竿多用4~6H硬度,既轻便又有弹性,既可降低垂钓疲劳,又可在遛鱼时快速泄力,还可增加手感。另外,钓猾口鱼时要保持平常心态,尽量少提竿逗鱼,提竿和抛竿的动作要轻,等鱼吃钩要有耐心。
一般来说,鲫鱼是比较好钓的鱼种,但它—旦被钓猾了,也是很难钓的。它只要被多次钓放或受到惊吓、伤害,短期内就会对饵料的味型、色泽等特征产生记忆,不但不敢大胆开口觅食,甚至连所熟悉的窝子环境都不敢进入。垂钓时,如果我们看到窝子四周有鱼星不断泛起,窝子中间却很久没有动静,这就是猾鲫对钓点产生了应激反应,它们一闻到熟悉的饵料味型就会“如临大敌”,这就是老钓手大多喜欢钓新窝子的原因。
钓鱼人多是善于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在一个钓鱼人密集度较高的水域,大家的竿长、钓点远近都差不多,6.3米的竿子上鱼多,大家就都用6.3米的,5.4米的上鱼多,大家也纷纷效仿,当鲫鱼多次在这个距离和深度被钓过、被锚过时,它们对这一区域的窝子就有了记忆,也就是条件反射,一旦如此,它们即使因饥饿所迫或被饵料诱惑进窝,行为也会相当谨慎,不会规矩地吃食。
针对鲫鱼惧怕老钓点的情况,有人就摸索出弃老窝、开新窝的思路,看到面前近处有鲫鱼活动、有鱼星泛起时,就开始尝试着钓近处,钓竿梢下面,结果时常出人意料,鱼的吃口干脆,中钩率比老钓点高。于是,在垂钓时发现鱼的假讯号频发时,大家都开始钓面前,这种钓法被戏称为“扎蛤蟆”。
面对猾鲫鱼情,我们要在保证钓组拉力的前提下,使用小标、细线、小钩,以降低猾鱼的警惕性
钓猾口鱼时要保持平常心态,尽量少提竿逗鱼,提竿和抛竿的动作要轻,等鱼吃钩要有耐心
“扎蛤蟆”既不复杂,也不神奇,只不过很好地利用了猾鲫怕老钓点的特点。因为老窝子里的鱼大多抢而不食,讯号多是鱼蹭线、涮口所致,加之鲫鱼本来就认为此地“是非之地”,结果就造成了老窝子“乱”“闹”的局面。相比之下,面前的窝子里的鱼相对少些且安静些,加之钓者在抛竿时难免会散落一些饵料,能留鱼,猾鲫鱼经过这里时也有得吃,因此,其警惕性会相对降低。“扎蛤蟆”时,钓点离岸近,噪聲较大,钓者要保持安静,减少走动,小声说话;另外,由于“扎蛤蟆”时,钩、线、饵是垂直下落,加之铅皮比饵料重,所以在下降的过程中,铅皮在下,饵料和子线在上,子线很容易与主线发生缠绕,因此,钓者在下钩的时候要端着竿子将钩饵轻轻荡出,利用竿尖牵着主线及铅坠缓慢下沉,从而避免乱线。
“扎蛤蟆”钓法是一种非常规钓法,可作为常规钓法的一种补救,但它也有局限性,一般只适用于水面较小且岸边有一定深度(1~1.5米为宜)的水域,在水边较浅的水库、河流等大水面,就不要“一厢情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