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怀中的幼鹿
我知道在附近的一片林子里,有一只母鹿快要生产了。
头一天,我和维加两个人去那里赶过,但是那只母鹿不愿意回到营地,不断地跟我们绕圈子。因为怕它受到惊吓,伤到肚子里的小鹿,而且天色将暗,索性就决定第二天再过去找。
但是,我们第二天刚刚进了那片林子,就看到了熊的踪迹。显然,夜里母鹿生下了小鹿。随后,生产时血的气味吸引来了刚刚结束冬眠的熊。此时的熊饥肠辘辘,而在森林中它却找不到任何食物,于是就去捕捉刚刚降生不久的小驯鹿,因为它们还跑得不够快。刚刚降生的小驯鹿,对于熊来说,就像甜美的点心一样具有诱惑力。
这不是什么好的预兆。
随后我们又听到不远处乌鸦的叫声。这就更不好了。
显而易见,熊已经完成了捕猎,这些兴奋地大叫的乌鸦,总是跟随在熊的后面。
我们带着猎犬,但是身上没有带大枪,只有小口径步枪,这种枪射出的子弹对于熊来说毫无意义,甚至起不到威吓的作用。
我和维加小心地向乌鸦发出叫声的地方靠近。终于,在林间的一条小溪边,发现了一头被熊捕杀过的狍子。熊已經吃了大半,此时,正有乌鸦在那里上下翻飞,分享这难得的盛宴。
我们身边的猎犬非常谨慎地接近被捕获的狍子,它一边嗅闻,一边抬起头警惕地扫视周围的丛林。我和维加同样紧张,他手中拿着枪,我的手里只有一把猎刀。如果这熊饱餐之后此时正在附近昏睡,被惊扰到是非常危险的。所谓的猎刀,在它的面前就像牙签一样毫无意义。
发现不是驯鹿之后,我们慢慢退后,退到很远的地方。看到猎犬背脊上耸立而起的硬毛慢慢地平复下来,我才放下心来,我们可以不用再像刚才那样蹑手蹑脚了。这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洇湿了,那是因为恐惧。
但是母鹿和小鹿都消失了。
我们在昨天看到母鹿的地方找了很久。
作为曾经的猎人,维加拥有很了不起的追踪能力。他告诉我,昨天晚上母鹿产下小鹿的地方只看到了熊追捕母鹿的足迹,后来,母鹿跑远了。但是,我们没有找到小鹿被捕杀的痕迹。
我们在那片林地里来来回回地找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找到小鹿。后来,我们决定放弃,坐在一根倒木上喝水休息。
猎犬也累了,卧在我的脚边。
突然,正在舔舐自己脚掌上被荆棘刺破的伤口的猎犬动作突然停滞,它望向森林中的某处,慢慢地站起身,目不转睛地望向那里。但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猎犬的举动让我和维加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他拎起放在一边的枪,直接上肩,我抽出了腰间的猎刀。
吃饱的熊醒过来了?
周围如此安静。我们等待着。
我实在看不出猎犬死死盯着的那片灌木丛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只知道,那里无论如何藏不下一头熊,除非是一头小熊。
我和维加跟在猎犬的身后,慢慢地接近那片灌木丛。它低头嗅着什么,而且紧绷的身体显然放松下来,轻轻地摇晃着尾巴。猎犬回头看看我。
但是,我还是没有看清那是什么。
直到我蹲在地上,才终于看清这只卧在地上的小驯鹿。它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皮毛的颜色跟周围的景致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不是因为带着猎犬,我根本无法发现它。它竟然可以跟自然的色彩如此契合。这也是驯鹿在野生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方式吧,刚刚降生不久的小鹿尚不具备长距离奔跑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危险,它们就会卧在地面上一动不动,它们的毛色就如同大地的颜色。而母鹿会在引跑捕猎者之后再回来寻找小鹿。
猎犬触碰着它。
被这样关注,这只卧在地上的小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它慢慢地站了起来。当然,它并没有逃走,而是慢慢地向我走了过来。
它很小很轻,像从这森林大地上浮起的一个小小的精灵,在阳光下慢慢走来。它的眼睛亮极了,很大。
它走到我的身边,轻轻触碰我的手指,然后开始吸吮。显然,它饿了。我抱起它,它那么轻,腿那么长,身上的皮毛又是那么的轻软,而它的蹄子,竟然像煮得过久的栗子一样,是柔软的。
真是可爱的小东西,我真的怕把它弄坏了。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触碰刚刚降生不久的小鹿。刚刚出生的小鹿一旦被人类触碰,沾染上人类的气味,那么母鹿就会将它们抛弃,甚至伤害它们。动物对幼崽的爱,有时更多的是源于某种气味或者激素的驱使。
但是,现在,必须把它带回营地。我们并不清楚母鹿的去向,不知道它是逃走了还是被熊捕杀了。
就这样,这只小鹿被我抱回了营地。
有两天的时间,它一直生活在我的帐篷里,每天我会用其他驯鹿的奶喂它。因为山上没有奶嘴,它又不会直接从盆子里喝奶,于是,我就用小瓶子做了个奶瓶,天天给它喂奶。
第三天的早晨,那只母鹿回来了。它疲惫不堪,身上还有被熊抓伤的伤痕,还好并不严重。我简单地帮这只母鹿处理了一下伤口,就将小鹿带到它身边。
我原以为小鹿的身上已经沾染了人类的气息,要让它接纳小鹿还要颇费一番周折,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母鹿迅速地接纳了自己的小鹿。
这是一只运气不错的小鹿。
白桦树的眼睛
在白桦林中行走时,我经常会注意到白桦树的树干上的那些眼睛。真的像眼睛,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你。
后来查了一下,那眼睛叫作皮孔。皮孔是植物的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同叶片上的气孔的作用是一样的。
每一棵白桦树上都有很多这样的眼睛,它们安静恬然,目视着森林的春夏秋冬一季季走过。这是森林中的目光。
所以,在森林中行走的时候,我们是被森林注视着的。
蚁丘
在干燥的松林中行走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个金黄色的小丘。
这是由林蚁建造的蚁丘,有些大的,高度可以超过一米。
我查过一些资料。林蚁建造这样的小丘,是为了避开地面潮湿带来的寒气,这层壳状保护物可以减少热量和水分的流失,而蚁丘突出的部分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表面积,让整个蚁巢接受更多的阳光。而堆砌成小丘的这些松针和细枝落叶等有机物,在腐烂的过程中又可以产生很多热量。
我们平时并不注意的蚂蚁,竟然是了不起的建筑师。
獭祭图
獭祭,又称为獭祭鱼。獭祭,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其实这里说的是春天到来的时候物候的变化,“随着温暖的东风吹来,冰雪解冻,蛰伏的昆虫振翅欲飞,鱼浮出冰面,水獭祭鱼。”
水獭在捕获到鱼之后,经常将鱼一条条陈列在岸边。古人认为,这情形很像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而獭祭图是指一种静物绘画,将很多物体陈列在一起作为素材绘制出来的绘画作品。
因为每次上山都要携带大量的装备,那时候就养成了一种将所有装备摆在一起拍摄的习惯。后来,在刀具收藏爱好者中流行一种叫作EDC(Every Day Carry)的习惯,就是指每天携带的随身物品。人们将自己每天随身携带的东西拍照上传,与朋友们分享。这个,应该算是另一种方式的獭祭吧。
每次上山闲暇的时候,我总会把装备拍一下。现在找出以前的图片,发现有些东西已经找不到了,有些刀送给朋友了,在森林中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些工具。有些背包已经因为使用多年,不能再用了。
(未完待续)
选摘自《我的原始森林笔记》
附一份无意中找到的装备清单
2006年5月 进大兴安岭装备
食物(以3—4天量计算):牛肉干、包装牛肉、糖、奶粉(炼乳)、巧克力、奶糖、速食米饭、快餐面;
食具:勺子、小锅、筷子;
洗漱用品:毛巾、香皂(尽量用皂液,便于携带)、镜子;
藏香:(不上敖包,取消);
基本用品:刀(大刀、小刀)、火机、火柴、蜡烛(可在山下购买)、水杯、钢丝绳、望远镜(根据背包容量增减);
药品:金施尔康、维生素、肠胃药、抗菌药、邦迪;
装备:背包(防雨罩、可考虑带一小包)、帐篷、睡袋(考虑内袋)、防潮垫、适量的装备带;
鞋:两双(登山鞋、拖鞋)、准备雪套;
给山上朋友的礼物:丝巾三条、鞋一双(根据背包容量)、刀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