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分析

2019-09-10 01:16:32柳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区域素养

柳佳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是当今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地理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教育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注重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生活和个性健康,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地协调观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未能坚持正确的“人地观念”,或在“人地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见,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二、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唯一的选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获得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于综合思维。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验层次,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三、区域认知

地理学家在“把世界划分为区域”时,一是以“尺度大小”为划分基准,将世界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级别”的区域;二是以“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为基准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将世界划分为气候区、地形区等自然区域,语言区、行政区等社会文化区域,工业区和农业区等经济区域等。“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还包括区域的功能这一属性,如生态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等。

要求中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划分区域显然太不现实。但是,知道区域是怎样被划分出来的,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则是赋予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就应当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方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意识、习惯与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虽然不要求他们 “划分区域”,但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进行认识的意识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或没有这种意识,形成或未形成这种习惯与思维方式,是衡量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否形成和达到何种素养水平的基本依据。因此,课程标准将“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列为是否具有“区域认知”素养的一个基本表现,提示地理教师应将此作为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点与方向。期望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体会、认识到划分“区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其目的是方便进行空间的概括,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四、地理实践力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以及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专业素养,使心灵深处、思维与行为方式、潜意识中都能烙上地理学的印记。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区域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