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语文试卷评讲课后,一位学生随我来到办公室,想和我谈谈心。在抱怨了语文难学之后,她突然说到:“老师,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为难得哭!”“为什么?”我心头一震。“因为我感觉语文学起来难,教起来更难。你看其他学科,所考的知识基本都是课堂上讲过的,而语文却不一样,感觉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讲起。我如果是语文老师,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她语调低沉悲伤,看起来这次语文考试的成绩仿佛要浇灭她对语文的最后一丝热情。她的这番话也让我的内心一阵隐隐作痛: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肯定是我这个老师不称职,没有带领他们掌握这门学科的规律、找到对应的学习法门。上课铃响了,她回教室了。她走后,我陷入了沉思,开始对自己几年来的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偷懒,可是每次考试的结果虽说不上差,但也不尽如人意,时常让我有事倍功半的伤感和疲惫感。自己也耳闻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态度,有的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苦恼的不只是学生,我也经常听到同事间有抱怨说: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呜呼!难道语文的教与学真的就这么让人头疼甚至放弃吗?难道语文教学就真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吗?怎么样才能找出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入门的途径呢?
一、积累素材,关注课文内的名人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阅,我发现我们的初中生在写作方面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状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謂“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尤其考场上时间有限,容不得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于是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二,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称不上是好的作文。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如何积累素材?以前我总是对他们说:“多读书看报,注意平时积累。”可是这句话似乎很空洞,书籍浩如烟海,怎样积累啊?学生茫然不知如何着手,所以作文水平依旧。怎样帮他们提高呢?我买来了几本中考满分作文选。欣赏这些满分作文,我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中考作文中出现。这些名人的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再仔细一分析,这些名人基本上都在我们的课本内出现过啊!心里一阵惊喜,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时一个巧妙的主意在心头滋生:积累素材,何不就从关注课文内的名人开始呢?!
二、素材就在身边,要充分发现和挖掘它们
我告诉学生:“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必然能让作文底蕴芳香四溢。而这些历史名人或他们的作品,在我们的课本中屡屡出现,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以前我们没有充分发现和挖掘它们。”我给他们展示了几篇活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中考作文,然后对他们做出了如下具体的要求:
1.熟悉课文内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6.可将这种积累方法推及到课外名人、名言。
我定期检查他们的素材本,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并严防一小部分人因偷懒而偷工减料耍手段。
三、素材就像煎熬中药,越熬越有味
(一段时间过后)“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这是一节作文课。我抱着作文本走进教室,在对上一篇作文做了简短的点评以后,把作文本发给了他们,并在黑板上给出了一段材料,写下这一次的作文话题,规定下节课下课之前交上来。在教室里巡视了几圈后,我能切实地感觉出以前作文课堂上出现的抓耳挠腮,东张西望,或抠着指甲发愣,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不再存在了。同学们或在列写作框架,或在翻阅素材本,或在凝神疾速写作生怕受到丝毫打扰断了思绪。随着积累素材的日渐充实与丰富,同学们的作文逐渐摆脱了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文不对题等平庸的状况,表现出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现在,我基本上已经不再收查他们的本子,走在班里偶然随手翻起几个同学的积累本,发现他们已经把以前被强求完成的事,当作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了下来。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利用一个合适的时间给同学们做了一次总结,我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找到这门学科的规律;其次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考试就会考出怎样的结果。期待有捷径可循或“奇迹”出现的心理都是不正确的,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最后,我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工作上只知道埋头去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勤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通向知识的巷道里,有时会茫然不知所向,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的“小桔灯”,巧妙地给他们引路!
作者简介:闫万峰(1966.07-),男,汉,安徽亳州人,本科,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沙土中心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