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演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音效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既是观赏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呈现方式,无论是在戏剧作品中还是在文艺晚会中,只要大幕拉开,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舞台布景,它往往起到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的关键作用。正如著名戏剧导演焦菊隐在《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中说的那样:“一出戏演出的成功与失败,舞台美术几乎是起了一半的决定性作用。”① 戏曲舞台美术隶属于舞台美术,但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又造就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舞台设计迥然有别的独特性,需要每一个舞美设计者去思考、去适应、去传承,做到守正出新。
一、坚守传统、甘当“绿叶”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武术、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通过摸索实践创造出了以唱、念、做、打为核心的戏曲表演方式,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概括和美化总结了一套适宜舞台表演的程式化动作,如上马下马、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沿袭至今,代代相传。虚拟性是戏曲对舞台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处理方式,正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如以鞭代马、以浆代船、以旗代车等等都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常见手法,如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秋江》,运用的就是以浆代船的手法,舞台上空无一物,既没有水更没有船,全靠艄翁手中的船桨进行交代,让观众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船行途中的状态,甚至给有的观众造成了晕船的反应② 。可以说,戏曲的虚拟性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放大到了极致。
舞台装置方面,传统戏曲在演出时会悬挂一种名为“守旧”的台帐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幕上绣有各种图案,起到装饰的作用。但这种“守旧”普遍为通用性装饰,与演出内容无明显关联。因此,对于早期传统戏曲而言,舞台上是很少存在布景的,即使需要添加一些,也尽可能简单、简洁。剧目中所涉及的场所、景观都是通过演员的程式化动作、虚拟化表演传达给观众,并通过观众的自觉联想完成的,舞台美术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求,舞台美术设计日益成为戏曲创作的关键一环,并在整个二度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幻灯、投影灯及多媒体技术等变换布景方法的普遍使用,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制作舞台布景一种方式。作为一名戏曲舞台美术设计者,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坚守戏曲传统,保持戏曲中的精华,甘当“绿叶”。
在舞美设计中,要充分兼顾戏曲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特点,突出戏曲写意、唯美的艺术特色,在似与不似之间完成对戏曲舞台的设计。优秀传统剧目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创造,一批又一批观众筛选下来的经典,是每一个戏曲人应该继承发扬的。因此,如何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有的技术条件为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使其在舞台上有一个崭新的呈现就成了每一个舞美设计者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戏有其特定的历史性,经过岁月的沉淀,剧中的程式化动作和虚拟性表演已经固定,并作为学习范本传承给下一代戏曲演员。在重新进行舞美设计时,需要设计者仔细研读剧本,观看老艺术家的演出,对其中的每一个节骨眼了然于心,把舞台装进心中,针对每一场的表演环境进行构图,在不影响演员表演的前提下进行舞台设计。《白蛇传》是一出优秀传统剧目,讲的是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该剧由游湖借伞、红楼结亲、端阳酒变、仙山盗草、水漫金山、断桥重圆等几个桥段组成,是戏曲舞台上的保留剧目,至今常演不衰。这出戏允文允武,要求舞美设计者既要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又要为演员的表演留出足够的空间。因此,要将虚拟的布景和写实的布景相结合,而且布景不宜多,以点缀为主,通过传统绘画线描的手法将断桥的景色体现出来,形成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卷,营造恰如其分的戏剧情境,起到烘托人物心情、渲染舞台气氛的作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
二、紧贴时代、守正出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舞美设计的走向,为戏曲舞美设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代戏曲舞美设计者的任务,已不再是提供作为装饰性的布景或背景,而是要求全面地介入排练与创作,成为整体戏剧空间的设计者。”③ 在设计中烘托整个戏剧气氛,真正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的有机统一。
新时期以来,诸多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聚焦中国梦、传播正能量的现实题材作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现实题材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反映的是百姓身边的人和事,与当代观众的距离非常近,观众对作品的背景,以及剧中人生活的环景非常熟悉,如何使整体舞台效果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满意对设计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舞台设计,一方面,要仔细阅读剧本,通过深入生活、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的思想脉络,找到剧本的主题和主人公的精气神,依据剧本的舞台提示和导演的要求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创作的灵感,使舞台设计为剧情服务、为人物服务,起到烘托、映衬、增光添彩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传统戏曲舞台设计理念的同时,将戏曲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根据现实生活的特点,广泛吸收现代艺术语汇,使用现代技术,借鉴先进元素,渲染时代氛围,使舞台设计的表现手段更加多元,找到舞台美术与现实生活的汇合点,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审美情趣。在素材选取、风格选择上,要根据不同剧种、不同时代、不同表演风格“量体裁衣”,除了现代元素外,还应积极吸纳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传统绘画、民间剪纸、雕刻等民族文化遗产均可作为舞台设计者的参考,最终达到中西结合、古今交融、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理想境界。
“当代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这就给舞台美术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舞台以新的生命力,赋予景物以新的创造力,使戏曲舞台艺术的综合之美达到红花绿叶两相宜的更高境界,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戏曲舞台特性的需要。”④ 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戏曲舞台美术设计者,既要坚守传统,甘当绿叶,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剧种特色,又要紧贴时代、勇于创新,抓住时代脉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写意与写实的结合,汲取精华,守正出新,实现古今对话,赋予舞台美术以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赵文革:《浅谈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戏剧之家》,2003年07期
[2]张晓宁、胡新巧:《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独特性》,《大舞台》,2006年06期
[3]李红旗:《谈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1)期
[4]何新剛:《在传承中突围——浅谈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戏剧丛刊》,2009年(2)期
[5]吴隆兵:《试论戏曲舞台美术的繁与简》,《东方艺术》,2015年(S1)期
注释:
① 转引自:吴隆兵:《试论戏曲舞台美术的繁与简》,《东方艺术》,2015年(S1):136-137。
②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他邀请一位老太太看川剧《秋江》,梅先生问老太太观感如何,老太太回答说:“很好,就是看了有点头晕,我有晕船的毛病,看出了神,仿佛我也在船上,不觉地头晕起来了。”
③ 李红旗:《谈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1)期。
④ 张晓宁、胡新巧:《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独特性》,《大舞台》,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