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丽
摘要:东巴是云南丽江纳西族对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的称呼,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是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丽江纳西族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医学、历史、天文学、哲学。本文笔者主要从纳西族的文字、宗教、舞蹈进行研究,从而更进一步的讨论了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文化
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县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生活在云南省麗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纳西族文字,还有具有纳西族特色的宗教和舞蹈。他们也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一、纳西族的文字
(一)东巴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东巴文字统称为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纳西族的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医药、人类学,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等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至今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二)东巴文
东巴文,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更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东巴文与纳西族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比如,纳西族生活在山区里头,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纳西人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纳西族只有一个门,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
(三)格八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二、纳西族的宗教
东巴教是在纳西族古老原始信仰基础上吸纳借鉴藏族本教、汉族道教的一些宗教内容及仪轨而形成的纳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经典以象形文字记录。东巴经典《圣祖丁巴什罗传》载:丁巴什罗的故乡是有白天白地,白山白海的地方。这个传说无疑指今中甸三坝乡白地村白水台的风景特征。据考证,纳西族是氐羌人支系牦牛羌南迁演变而形成的。东巴文是南迁到中甸白地一带后才产生并在“白地发扬而光大”,因此各地学者一致认为白地是东巴教发祥地。白地还是东巴教圣地 ,东巴经师遵守这样一个规则:“没有到过白地的东巴,不算真东巴”。因此,在迄今为止二百五十年内不断有周边各地的东巴教徒前来朝圣、学经、练艺。各地教徒到白地更主要是为朝圣。
东巴经所载东巴教第一圣祖丁巴什罗到白地后创造东巴经文(即东巴象形文字)及东巴教。另外被誉为另一个东巴教圣祖的阿明什罗是土生土长的白地人,至今其后人尚居住白地。在白地,有关东巴教门生故旧发源地的有三处。
三、纳西族的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著称的民族。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东巴舞就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巴舞蹈
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广泛在民间流传和新发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东巴古典舞蹈、组舞和新歌舞等几类。
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从民间,因为从民间舞蹈里面把它吸收过来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时候来跳,又加上有东巴教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浓郁的民间性,本来东巴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一切跟民间的劳动者是一样的,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在用象形文字写的两本有关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记录了几乎失传的六十个舞蹈的几百种跳法。
(二)原始舞
原始舞蹈是主要是麦达蹉、热热蹉,它体现了诗、歌、舞三者合一。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
(三)古典舞
古典舞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大部分内容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的抗争。 它的舞蹈根据祭天、祭风、送葬等祭祀的内容有区别。
(四)动物舞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总之,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它涉及丽江纳西族的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医药、人类学,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与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我们研究和继承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对保留和提升丽江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大烈 《东巴文化论集》[M]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06
[2]杨世光 《东巴文化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01-01
[3]浅谈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起源 新华网 2015-03-26
[4]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概述新华网 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