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层面却处于欠缺的地位。本文以绿春县民族文化教育现状为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意见》的提炼,总结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边穷地区;民族教育;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文化全球同质化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主流文化荫蔽下的非主流文化,随时面临覆灭的危险。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历史上生长于中华大地的所有人群共同创造,后来随着民族国家建设,这些人群被分为了不同的民族。汉民族文化逐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其他民族文化则逐步走入了从属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文化意识逐步提高,从政府到普通群众都认识到文化无主次之分,无论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汉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丰富资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催化剂。因此,民族教育中关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概念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是百度百科“传统文化”词条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形成的由地域联结在一起的人类共同体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同时,它还包括这些隐性文化外显的部分,服饰、建筑、语言等。至少,传统文化是有物质和精神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同时,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个民族的文化所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作为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深深的融入了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并且它的价值不仅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作用
正如《意见》中所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1、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共性的部分,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具体的有担当意识、爱国情怀、荣辱观念等,这些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千百年来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潜意识,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包融的,包含有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也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其中积淀的人文精神以一种和而不同的理念指引着人们兼收并蓄,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3、传统文化是财富的象征。当代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增加,传统文化正在转化成一种独特的财富,精神上可以丰富人们的头脑和理想,物质上则可以通過各种形式融入经济发展中,成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推动社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能提振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融合;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特别是为资源少的边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民族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既要体现出社会的要求,也要凸显人的身心发展,“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也当如此,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要在培养人的教育过程中保留和倡导教育的民族文化差异性,并要以“培养人”的规律为主线更加注重人性化。 民族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的民族教育来看:国家课程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而形成的,从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行性。而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照顾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成为了国家课程适应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在民族地区进行的教育也要挖掘民族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使得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而让‘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保持生机和活力。“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培养的人不仅要符合国家教育目标定位下的共性的统一发展要求,还要因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培养其了解和认识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能力,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使命。
因此,对民族成员进行的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要寻求学校课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接续,即在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体系中纳入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中整合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互动”。为此,民族教育要肩负起对少数民族文化发掘、整理、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三、绿春县民族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绿春县民族教育现状
从我国现状来看,民族地区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区大多处于山区,大部分都是亟待脱贫的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困难又导致这些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两者又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绿春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南端,当地的现代教育在建国之后才逐步开展起来。自然条件的制约导致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均十分缓慢,教育也不例外。当前,绿春县教育质量几乎处于红河州的最后,全县高级中学的规模、学前教育的入学率、小学中学的教学质量等,与红河州内其他地区差距仍然不小,跟国内乃至云南省内教育发达地区更是差距明显。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导致的封闭使得经济等各项事业发展缓慢之外,另一个原因在于绿春县是少数民族县,全县98%的人口为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在这里处于优势地位,从小讲民族语言、学前教育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共同造成了绿春县教育落后的现状。
(二)绿春县民族教育对策
针对绿春县目前教育质量差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国内最新的民族教育理论,为改善和提升绿春县教育水平与质量,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构建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绿春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在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原则的指导下,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整体的文化知识教育、德智体育紧密结合,贯穿到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之中。目前,绿春县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呈现的教学效果差,主要是由于坚持以国家统一的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对传统文化运用不够,导致学生学前的认知与教学中的知识存在断层。因此,构建融入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课程是当务之急。
2、优化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
绿春县的实际情况导致当地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中小学在校教师中,本科學历以上的不足30%,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不足一半,专业师资的欠缺导致当地的教育水平较低。同时,基层的教学单位还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位于行政村上的小学,许多仍然是一个任课教师负责一个班,这些教师除了需要负责教学之外,还要应付各种行政工作,无形中就使得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除此之外,由于教师大部分学历偏低、非师范专业,另外许多教师为外地人,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教学中只可能以国家统一标准进行教学,无法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从而弱化了教育效果。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新进教师要注重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们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
如甘健侯等做的研究,民族教育中信息化教学有着较强的优势,而现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备大多数学校都有十分完善,但是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管理、老师们对信息化教学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初级水平。原因主要是师资和管理方面的软实力差,表现为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水平低,对网络资源的获取能力差;学校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较差,基本上是只管安装,不负责“售后”的情况;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欠缺。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从意识上重视信息化教学,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维护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将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甚至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
总之,绿春县教育事业虽然较为落后,但是在现代化民族教育发展阶段,借助技术手段、借助先进理念、借助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契机,从整合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开始、从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始,一定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传统文化/545840?fr=aladdin。
[2]彬彬,孔凡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1期。
[3]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教育研究》,2008(1)。
作者简介:马扎明,男,云南省绿春县戈奎乡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