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分析学对古筝曲的立体建构

2019-09-10 23:13徐芸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6期

摘要:任何音乐的分析都离不开对音乐作品本体的分析和人文内涵的探究,就像陈鸿铎在《“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中所说的:“可以用‘作曲技法分析’代替‘音乐分析’,它和‘音乐学分析’形成并列,而在它们之上则以‘音乐分析学’统领之。”简而言之,陈先生认为音乐分析学应该包含作曲技法分析和音乐学分析两方面。的确,不只是在分析一首古筝曲时,我们需要从音乐本体和人文内涵上着手,其他钢琴曲、声乐曲都是需要的。如何将一首曲子从简单的一维谱面建构为清晰立体的三维形象,下面,笔者将以一首现代筝曲《枫桥夜泊》为例,运用音乐分析法对此曲进行立体建构。

关键词:音乐分析学;枫桥夜泊;古筝曲

一、《枫桥夜泊》人文内涵

唐诗《枫桥夜泊》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是对衰败的大唐现实的写照,诗人途径寒山寺,遥望苏州城外的枫桥时有感而发,作者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情怀而流传于世,名垂千古,是写“愁”的代表作。

古筝曲《枫桥夜泊》由作曲家王建民创作,作曲家将诗人的忧愁融入曲中,把萧瑟的江边夜景以乐曲的形式为我们描绘出来,利用现代的音乐写作手法为我们阐述当时文人的精神,以写意的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看到一幅笔酣饱满的山水画面。

二、《枫桥夜泊》音乐本体分析

这是一首古筝协奏曲,曲式结构为:引子-A连接部B连接部A-尾声。曲中加入了民族传统音乐的素材,“散、慢、中、快、慢、散”这样的作曲原则,不仅突出了作品的结构性,也使得音乐极富张力,却也不失平衡力。

在王建民老师的创作中,经常会通过节奏变化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出民间音乐既自由且非规律的音乐特征。更加巧妙地是,他加入了西方典型的“呈现—展开—再现”的曲式结构,使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走向了新的高度。研究出中西结合的多元化作曲模式,为民族作曲结构的创新开辟了一方新世界。

(一)引子(1-2小节)

引子是a+a的平行乐句结构,两大平行乐句都建立在bE 宫调式上,落音分别在角音和羽音上。并借鉴了昆曲音乐的紧打慢唱,雅乐音阶中#4 音的出现,使得昆曲风格尤为突出。两大乐句结构自由,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旋律基础上做了三度自由模进,力度变化明显并终止在C羽音之上,再现引子主题的同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

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音结合。“虚音”指的是泛音,而“实音”则指正常弹奏的声音,泛音和实音音色鲜明各异,因此同时使用时,既给人以亦虚亦实的感觉,又能体现诗中 “江枫”“渔火”的星星点点。

(二)忧伤的慢板(3-37小节)

第一乐段为A(a+b)+B(c)的复二部曲式结构,乐段是加了偏音的七声雅乐调式。由于偏音的加入,和雅乐本身就带有的忧愁思绪,放大了作者的原本就浓烈的哀愁,舒缓的节奏和音律如泣如诉的为我们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四处漂泊的游子内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主题A中的a素材(9-16小节):有着缓慢的速度、清雅的音调、忧伤的情绪。6/4与4/4拍的交替使用,改变了固有的一个节拍不变的特点,使得乐曲拥有了更强的律动感。

主题A中的b素材(17-24小节):可以说是a素材段的延伸和发展。不仅使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更丰富了旋律的线条。

主题B(25-35小节):此段节奏相对较为规整,与主题A的节奏和句法不同。在节奏上,以较规整的节奏型行进;古筝的左手声部、钢琴声部和主旋律采用了对位法。在结尾处,出现bA音,由A音到bA音的转变,是bE宫雅乐到bE宫清乐的短暂过渡,那么bA音的出现为下一乐段bA宫雅乐的出现做了铺垫。

连接部1(36-37小节):调性的变化其实也是作者思想和情绪的变化,连接部可以划分为两个乐句,这也是行板与慢板的连接,为乐曲的进行作出衔接。

(三)如歌的行板(38-93小节)

第二部分如歌的行板,依照旋律主体划分,是A+B+C的多乐段结构。

本曲采用的是最具代表的中国传统作曲手法“鱼咬尾”。这是旋律流畅华丽的根基所在,是流动感的原动力。

主题A(38-52小节):由钢琴演奏三小节(38-40)过渡,主题由41小节进入,在演奏中,钢琴与古筝交相呼应的演奏为我们交代了主题。在作曲结构中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循序渐进。

主题B(53-60小节):在53小节主题由A进入到主题B,主题B由右手演奏骨干音,左手演奏琶音,而后双手交相呼应至60小节结束。此时的音乐是轻快的、明亮的。

主题 C(61-82小节):这一主题的古筝部分运用了大量点指技法和更快的速度,配合简单流畅的钢琴伴奏织体,从而体现出轻快的氛围,将作者的情感发挥到极致,令人动容。

连接部2(83-93小节):连接部2是慢板和行板之间连接部1的变化再现,为自由、激情的散板,更是全曲的华彩乐段。在结尾又回到连接部1的主题,如同大梦初醒,回归现实,怅然若失。

(四)慢板的再现(94-118小节)

钢琴声部是慢板的变化再现,古筝左手在琴码左侧进行即兴的自由的轻轻刮奏,并且以典型的复调手法在二者中不断地穿插,使乐曲就像歌唱一般充满着呼吸感,也起到了补充作用。所形成的无音高序列散音流动的音响效果和刮奏的力度,区别于先前慢板,平添了淡淡的愁思。

本曲慢板的主题取自昆曲,乐曲中“偏音”大量出現,音调十分独特,这也是乐曲的魅力所在。作品描绘了一幅古朴、深远的听觉画卷,同时将淡淡的愁思融入音乐中,带着无限的惆怅和伤感展现在大家面前。

(五)尾声(119-128小节)

尾声,是很慢的柔板,速度以每分钟56拍标记。泛音犹如深夜的钟声,配以钢琴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让人进入到姑苏城外寒山寺,聆听夜半的钟声,直到筝与钢琴的声音袅袅淡去,但深远缥缈的意境却久久不能消散。

结语

音乐作品分析学对古筝曲的立体建构可见一斑。很显然,以分析一首筝曲为例,我们通过运用音乐分析学中的人文内涵和音乐本体的分析两点着手,一首筝曲已经立体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由此可见,音乐分析学的分析活动可在两个大的层次展开,即“结构性分析”、“风格性分析”。音乐分析在整个音乐中非常重要,而将它作为一个学科也是很有必要的。陈鸿铎先生就拟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音乐分析学”的概念,以进一步促进音乐分析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利用音乐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立体建构起一首《枫桥夜泊》,那么,对于其他古筝曲也是通用的,音乐分析学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解读古筝曲,建构立体的音乐形象。也许当音乐分析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够融入进中国本土的环境中,那么它或许能更好的助力于古筝曲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陈鸿铎.“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

[2]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

[3]孔昕.筝曲“枫桥夜泊”之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2010

[4]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

[5]张珊.王建民筝曲不同风格成因透析[J].中国音乐.2003

作者简介:徐芸(1995-),女,河北邯郸,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