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帅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新课标强调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实现读写结合,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与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班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特别大,4 0 % 的学生能背诵5 0 0 多首古诗词,其余的学生也能背诵3 0 0 多首,同时他们也有丰厚的现代名篇阅读量,是学生们五年的积累,虽然只是单一的背诵,但至少“读书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东西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不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而是对自己积累的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知识要形成心理现象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古诗词积累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想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了归类整理,也就是“主题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可以按春夏秋冬、山河日月、江河湖海、风花雪月等进行主题积累,抒写个人忧思的古诗词可以按爱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等进行主题积累,还包括:励志类诗词、关于明月的诗词等二十几个主题。每周开发一个小主题,挖掘古诗问和现代文的关联,
对修辞方法的积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等) 例如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無以报答的。
对表达方式的积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①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②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对表现手法的积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首先,每周按主题积累过后,布置学生围绕小主题的积累写作文,不限制字数、不限制体裁可以是诗词的仿写、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纪实作文、散文等,不变的要求是中心明确,选择的材料要有利于表达中心。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验收,主要从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来衡量,优秀的作文在班级展示一周。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了。
1 、作文中不在是只用名言警句式的开头,而能将诗词的内涵与现实生活情景相联系。
学生作文:《雨》
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总能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冷来临,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闲。这几句话抓住了雨的特点而且都不相同,但效果更妙的在于排比的句式表达出来。
2、从古诗中受到启发,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唐诗《春江花月夜》中,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奇丽景色。把对闺妇 对游子的同情扩大,与对人生这里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一景物描写作为铺垫,也叫做以环境描写作为基础。这类诗给学生很大的启发。
在以“身边高尚的人”为中心内容写作文时,学生选择了”冒暴风雨送同学回家”这件事情来诠释中心,通过这一行为和途中二人对话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高尚品质。这位同学很会安排文章的结构,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天气,交代了环境,为下文作铺垫。
例如学生作文《考试之后》:下课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出去玩耍了。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看着卷子,一个个红叉叉就像在咧开大嘴嘲笑着我。心里头好像被它们一刀刀割开,难受极了。怎么办呢,我为什么考得这么差呢?回家爸爸一定会骂我的。怎么办呢?我全身上下就像掉进了冰窟窿,浑身都凉透了。想起自己以前上课不专心,想起同学们学习的时候自己光顾着玩耍,想起家里放了一堆的玩具和满身灰尘的作文书……眼泪就忍不住一滴一滴地落了下来,怎么止也止不住了。
在作文中,先交代了环境,其实是对自己考试失败的暗示,利用环境暗示自己的心理活动。从大环境到小环境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学生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看着卷子,一个个红叉叉就像在裂开大嘴嘲笑着我;全身上下就像掉进了冰窟窿,浑身都凉透了)这些想象的部分,合乎现实的情景,不是凭空的想象。
以上例子是先写环境,为下文做好铺垫,接着再写人物,有利于中心的升华。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有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交替出现的情况,只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做到”适时”、“适当”,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其次,无论是古诗文的积累,还是现代文的阅读,都重视学生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率,“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同时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学生学习写文章是一种综合训练,构思、动笔、修改等环节固然重要,可在此之前的材料积累作用更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证明,作文优秀的同学总喜欢读书且读书较多,同时特别重视优秀文章、段落的点滴积累。“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均住翕张”,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因为很大程度上说,素养缘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