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福贞 杨伟 阎亚男
摘要:家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家风熏染培育下的子弟们又将家风带到教育领域。用他们从小接受的良好家风教育所形成的优良品质深刻地影响学生。因此中国的文化得以一脉相承。所以师风是由家风决定的。师风又影响着学风和校风。追根究底,校风是由家风决定的。而当今社会,国家注重家风传承、注重家教,而学校里正好缺乏传统家风教育,而家风正是中国所特有的既具有威信又具有效用的特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财富,加强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对大学领导者和教师的选拔与任用。选任那些家风好、知识渊博的人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像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孟子、朱熹、颜之推、曾国藩、蔡元培等人,利用他们自身的学识和品行,带动全校的师生重振国学的威望。还有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采取一些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形式加强学风的学习与传承。如利用讲好家风故事、晒家风行动等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家风教育。使家风精髓深入大学生身心,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加强校风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中国的传统美德只要在大学生身上保存,那么中华民族就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家风家训;校风校训;思想政治建设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1]。家风以家训为主要表现形式。家训就是家族中德高望众者留给子孙后代遵循的训导,是家风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2]。”可见,家风的传承与建设意义重大,关系着世风和国运。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常表现为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往往由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师风、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领导的工作作风即为一校之长的作风;教风可以理解为学校教师的作风;学生的学风往往由校长和教师的作风决定和影响。因此校长和教师的品德与风格决定了该校的校风。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教育、私塾中的师徒关系。学校教育在中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私塾与书院(当然也包括不占主导地位的官学)。在私塾和书院教育中,书院院长和主讲讲师与私塾中的师傅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自同一书院或同一师门的学生身上都刻着同样的教育烙印。
校训是一所学校校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高校的校风校训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德育价值,作为大学之魂,其内容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
孔孟的思想通过他们的弟子的推广和宣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孔孟也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私学先河,从教四十年,一生教出弟子三千余人,贤者七十二人。他死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论编写成《论语》,传之后世。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以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思想,都被弟子们继承和传承下来,影响至今。孟子成年后也开始私人讲学,推行“仁政”思想,后世儒家认为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尊称为“亚圣”。
朱熹一生也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他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两个书院都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他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后的又一人,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南宋著名的爱国丞相、民族英雄和文坛领袖江万里就曾赴白鹿洞书院听朱熹讲学,后来,江万里依照白鹿洞书院为榜样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白鹭洲书院以“敦文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的理念,培育学生。书院所在地在江西吉安(古称庐陵),书院将庐陵“四忠一节”进行崇祀。“四忠一节”指五位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杰出忠义人物,即欧阳修、周必大、胡铨、杨邦义和杨万里。文天祥于白鹭洲书院见到庐陵“四忠”的画像,慨然誓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立志为国尽忠,建功立业。在以后的抗元斗争中,他也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留下了他的浩然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江万里的弟子。从朱熹到江万里再到文天祥,一脉相承。可见,学生的品行塑造受老师的道德品质和处事风格的直接影响。
明代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将他的家国情怀、心忧天下浓缩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于弟子。他的这种思想被后来的东林党学者、明代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继承和发展成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并直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4]。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到了近代,中国的学校制度正式确立,学校也正式形成。古代的师徒关系变成师生关系。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依旧很大。在此,笔者再补充说明一件事情,近代以后的学校里,校长和老师一样,对学生的影响和学风的形成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大部分校长本身就是教育家,校风的主要精神也体现在校长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上。因此学校里的师风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教师的品德与风格。
蔡元培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革命家、思想家。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革新北大,对学生提出了树宗旨、立德行、敬师长的要求,聘请了当时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专家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到北大任教。北大也因此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北大的學生傅斯年继任北大代理校长,并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蔡元培将自身的素养与思想推广到学校的教育中,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长期执行下去,就形成了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校风。再后来,进入北大的学生更是遵循着这样的校风,进行自我的完善。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5]中讲:“学者们云集大学,虽然他们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学科,又相互竞争。但是他们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而走到了一起, 亲密地相互交往,相互调整各自的主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磋商,相互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的思想空气。虽然就学生来说,他们仅仅学习众多学科中的少数几门。学生得益于一种理智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教师。”这段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大学里,师风的潜移默化。个人品格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终生受益。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他们身上之所以有高风亮节,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风熏染。只不过将家风中接受的教育转化到了做老师的职业中,这个将家风转化为师风的过程,即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做人原则,成人后做师时自然就传染给了学生。
先来看孔圣人。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子在母亲颜徵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幼玩耍时,就会模仿大人进行祭祀游戏。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育儿子的故事中,我们还能看出孔家的家教之严。在《论语·季氏》中有一章记载:孔子做了父亲后,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教育他的儿子,当他的儿子在他面前趋而过庭时,他抓住时机询问学诗、学礼之事,强调诗礼教育的重要性。
这则故事历史上称作过庭语。故事中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氏家族的家训,流传了2000多年。从故事中,我们还看到,孔鲤见到父亲站在庭院中时,趋而过庭。趋是快步小跑经过的意思。这是小辈见到长辈时对长辈的尊敬的动作。由此可见,孔子平时对儿子的家教不仅有督促其勤于读书,还有行为规范,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晓。孟母在孟子小时候就非常注重教育环境的选择。为了激励儿子努力上进,不惜把已经织好的布剪断。以激励孟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强的学习意志。
颜之推出生于士族家庭。虽生于乱世,但颜家世代相传《周官》《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颜之推早年得到家学的良好熏陶,非常注重早教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家教著作《颜氏家训》[6]。《颜氏家训》中涉及修身养德、教子之家、经世为重。既有如何做人,也有如何做学问。颜氏后代家族又涌现了颜师古、颜真卿、颜昊卿等人。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一直按照儒家王道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朱熹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孜孜不倦的读四书,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很刻苦。不仅他的父母支持鼓励他勤奋读书,就连他的爷爷也非常重视他这个长孙的读书学习。不顾家庭贫困也要支持孩子读书。曾国藩一生践行耕读本分。并且他留给兄弟子侄大量的书信,书信其实就是曾家的家风家训。如“节俭则行,人勤则健”、“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等。
郑板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他的家训中,他临终留给后代的话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其民族气节和正义在他的一幅家风家训的对联中可以看到:“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陶行知、蔡元培等大教育家也都是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虽家境不好,但克服艰难,抓住学习机会。并少年就有大志。如陶行知:在15岁时就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
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这样的人物,自幼受到来自家庭、亲人、和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明智的教诲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基,如同一棵小树,从树苗开始就往正直上茁壮成长,长大后,当然要成为栋梁之材的。因此,这样的人物如果为人父母,受益的是子孙后代,如果为人师,受益的就是学生。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家风的风向决定师风的风向、师风的风向决定校风的风向、校风的风向将决定世风的风向。家风家训具有强大的教化力量,以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处事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始场域和长效载体[7]。
那么,当今高校的家风校风如何呢?
第一,大学生基本的礼貌缺乏。比如见面打招呼,进门敲门,上课回答问题等。遇到这些生活细节事情时,学生不懂礼貌、不知道是家长从未教导过还是其他原因,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有些遗失。
第二,大学生的国学基本功较差。主要表现在书写的汉字很差,也就是汉字写的一点也不漂亮。古代经典背诵的太少,中文写作水平也较差。
第三,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的迷茫。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何在呢?
原因一:家庭教养的缺失。从小父母对孩子缺少严格的传统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家风
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但缺乏道德理性培育,阻碍了家风教育的健康发展[8]。
原因二:师风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跟上。正人先正己,作为领导和老师没有以身作则,更没有严格要求学生。
原因三,整个社会浪潮只注重升学率,没有注意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因此除了一些艺术生、特长生外,大部分学生只是为高考而高考,高分而低能,智商高于情商。
现在,我们国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将优良家风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说:“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将家风教育融入到校风建设中,就是我们的特色。关键在于师风的建设上。
关于校风建设,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措施一:选拔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走到领导和教师的岗位上来。他们本身自带的师风应该就会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传递给学生。
措施二:采取多种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优良家风的理念教育。大学生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在过去的十年中,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各种知识,应付各种考试,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考试内容以外的东西,现在有时间可以补上这节课。大学生初入大学,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是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基础,很多人把大学视为他们的第二生命,也有的把大学视为精神生命的发端。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家风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很有必要。可以利用讲好中国家风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风,学习家风,践行家风。还可以将家风教育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作为学生必考的科目,强制学生学习家风,贯彻家风。还可以利用現代的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家风教育活动,让家风吹入学生的的头脑,将中国的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心中,那么,学校的校风自然。
参考文献:
[1]鲍鹏山.家风乃君国之民风[N].光明日报,2014-2-24(03).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3]王婷,王洁.延安时期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基于校风校训的视角[J].福建党史月刊,2013(14):44-46.
[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英]M约翰?享利?纽曼著,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颜氏家训[M].中华书局,檀作文译,2008
[7]郑琼.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02):87-90.
[8]邓雪松.当代大学生家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9]夏江敬,汪勤.浅析优良家风家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J].理论月刊,2017(11):127-131.
[10]习近平.让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0/c_1120090838.htm
作者简介:
向福贞(1970—),女,历史硕士、副教授,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
杨伟(1990—),女,护理学硕士,助教,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系。
阎亚男(971—),男,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二级调研员。
(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2、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系;3、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